罗铮把车停在公司楼下,抬头看了眼玻璃幕墙上的阳光反射。几天的旅行让他身心放松了不少,但刚进门,助理就递来一份紧急报告:周边社区疫情反弹,防控压力陡增。
他翻开报告,眉头微皱。这段时间,他们团队研发的人工智能病毒监测模型已经初见成效,可技术再先进,也得落地应用才有意义。眼下最缺的,不是数据,而是执行的人力和居民的信任。
“通知各部门负责人,开个短会。”他一边说一边往会议室走。
会议室内,投影仪亮起,屏幕上显示的是当前社区感染率曲线图。罗铮指着图上突然上升的一段:“情况大家看到了,我们不能等疫情扩散后再被动应对,必须主动出击。”
“你是想推进社区共建模式?”有人问。
“没错。”罗铮点头,“我们要让居民自己参与进来,形成合力,而不是单靠政府或医疗团队去堵漏洞。”
话音刚落,市场部的王姐皱眉道:“可社区居民不一定愿意配合,上次我们在几个小区做宣传,效果一般。”
“这次不一样。”罗铮语气坚定,“我们有新的工具,也有经验。关键是,要让他们看到好处。”
当天下午,罗铮带着团队来到一个中等规模的社区。这里人口密度适中,基础设施完备,是理想的试点对象。
社区会议室里坐满了人,有居委会干部、志愿者代表,还有几位居民组长。罗铮简单介绍了他们的计划:建立一套由居民、志愿者、医护人员共同组成的防控体系,通过培训和分工,让每个人都能在防控工作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听起来不错,但我们怎么知道这方法真的有效?”一位年纪稍长的居民质疑道。
罗铮没有直接回答,而是打开手机,调出一段视频。画面中,另一个试点社区的居民正在分组巡逻、检查体温、张贴宣传海报。最后,屏幕上出现了一组数据——过去两周内,该社区新增病例下降了百分之七十。
“这不是理论,是实践结果。”他说。
会议结束后,几位居民私下交流,最终决定支持这项计划。接下来的几天,罗铮团队开始组织培训,教居民如何正确佩戴口罩、洗手、识别疑似症状,并安排志愿者负责重点区域的巡查。
“你们看,这个流程图就是我们的工作指南。”一名志愿者站在黑板前讲解,“每天早上七点到九点,是我们第一轮巡查时间,主要检查公共区域的卫生状况;下午两点到四点,我们会挨家挨户提醒住户注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