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
……
\n
方星河不算很牛逼,但是《知而不顺》确实超模了。
\n
只不过,冲击力因人而异。
\n
任何文字,最终能转化出什么程度的情绪冲击,完全取决于受众的审美水平、经历契合程度、价值观同频性三大要素。
\n
审美之例,比如《红楼梦》。
\n
经历之例,比如《悉达多》。
\n
三观之例,比如《小时代》。
\n
方星河在文章里给青少年分了类,一种是没心没肺的快乐小二逼,此类人低契合低同频,看《知而不顺》时不会有特别深的触动,也不太能get到他的牛逼之处。
\n
而受过伤害的那些孩子,高契合高同频,几乎是拿方星河当精神导师来崇拜的,那种认同,旁人很难懂。
\n
问题是,现在能够第一时间看到文章的读者基本都是城市独生子女,真受过伤的少,没病瞎哼哼的多,没心没肺快快乐乐的更多。
\n
三者的构成比例由小到大,方星河只吃到了前者的红利、中间的口头追捧、后者的转头就忘。
\n
其实这是好事,证明我国青少年并没有大范围的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n
方星河对此的态度很随性——现在能圈多少是多少,现在圈不到的,以后慢慢来。
\n
《青春》、《大长篇》、《杂文集》,好牌多得是,早晚全覆盖。
\n
这会儿让大家吵吵架,正好积攒热度,吸引外部注意。
\n
否则怎么出圈呢?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7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