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在饭馆打工时最喜欢的事,就是在午休时偷听几个老服务员聊新闻、讲香港电影、议论政策。
“你要是能走文科,就往律师那条路走。”她说,“你说话比我利索,脑子也比我稳。”
“妈,在美国,学文的才进白宫。”李南栀一边做SAT练习,一边回她。
她放学后不参加社团活动,不逗留图书馆。她直接挤7号线回法拉盛——她们住在那边一个地上地下结合的多户人家一楼,带小半地下单间。
地方不大,但有独立卫浴、简单厨房,还有个电热炉和微波炉。租金1700包水电,房东是华人,对她们母女不多事。
门一开,油盐味和淡淡的清洁剂味道一同扑鼻。李雪正围着围裙煎豆腐,锅里炖着小排骨,是打折时屯的冷冻肉。餐桌上有两样青菜,是她前晚收工路过Hrt超市捡的特价。
“今天吃得好点。”李雪头也不抬,“白人太太给了我一袋芝士,咱煎个三明治给你明天带着。”
她们的日子不富裕,但比从前强太多。丈夫去世时,李雪才刚过二十七。家徒四壁,女儿学籍被卡、学校拒收,街坊劝她再嫁,她却摇头:“我不是图个饭碗,我要给她一条出路。”
有人说她固执,说她命苦。她却冷冷地说:“命是自己走窄的,我走大点看看。”
李南栀十四岁那年,她们动了走线的念头。
从中国飞厄瓜多尔,再穿越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墨西哥,全靠蛇头带路。一路走陆路,走黑夜,走无人区。
李雪出发前花了三个月做准备。她把能问的人都问了,记录每一段路线,每个口岸的难度,每一种可能被遣返的情形。别人以为她只是一时冲动,她却说:“出国不是赌命,是算账。我要知道这账值不值得。”
那一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