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醒来,发觉自己已在行进的车上,离开齐国甚远。他瞬间明白了一切,顿时怒不可遏,拿起身旁的戈,就要向狐偃刺去,怒吼道:“你这大胆的逆臣,竟敢如此算计于我!”
狐偃面对重耳的愤怒,毫无惧色,坦然说道:“公子,如果杀了我就能成就您的复国大业,我情愿一死!”
重耳闻言,身子一颤,手中的戈缓缓落下。他望着狐偃坚定的眼神,又看了看周围那些一脸忠诚的随从,心中的怒火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愧疚和自责。
他想起了自己身为晋国公子的责任,想起了那些在流亡路上所遭受的苦难,想起了一路上跟随他不离不弃的臣子们的期望。
重耳深吸一口气,平复了心情,说道:“罢了,事已至此,唯有前行,方不负诸位的一片忠心。”
从此,重耳重振精神,带领着他的随从们继续在逃亡的道路上艰难前行。
重耳一行抵达曹国时,曹共公的无礼之举,让他们深感屈辱。那曹共公听闻重耳天生肋骨紧密相连,竟以偷看其沐浴为乐,毫无一国之君应有的风范和礼数。重耳等人怒不可遏,却又深知身处异乡,只得忍辱负重,匆匆离开这蛮夷之地。
华夏历2059年,重耳带着满心的疲惫与对未来的迷茫,来到了宋国。然而,此时的宋国正沉浸在宋襄公泓水之战战败的阴霾之中。宋襄公身负重伤,国家士气低落。尽管宋襄公对重耳心怀敬意,有心相助,但其国力衰微,自顾不暇。重耳深知在此难以寻得助力,便带着随从们黯然离去。
郑国的大门,同样没有向重耳敞开温暖的怀抱。郑文公对重耳一行人的到来表现出了冷漠与轻视,全然不顾叔詹的苦苦劝告。叔詹深知重耳绝非池中之物,日后必成大器,力劝郑文公以礼相待,以免为郑国招来祸端。然而,郑文公却一意孤行,将重耳拒之门外。
重耳在遭受了一次又一次的冷遇后,内心的希望之火几近熄灭。但他身旁的追随者们,如赵衰等,始终不离不弃,鼓励他继续前行。于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赶往楚国。
当重耳踏入楚国的土地时,命运似乎终于向他投来了一丝善意的目光。楚成王以对待诸侯的礼节盛情款待了他,这让久未受到尊重的重耳受宠若惊,连忙辞谢,不敢接受。赵衰见状,上前一步,在重耳耳边低语道:“主公,您在外逃亡已达十余年之多,这期间,一般小国都对您轻视有加。何况如今面对的是强大的楚国?今天,楚成王坚持以厚礼相待,此乃上天的旨意,让您有机会兴起。切莫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