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陆家村。
消息传回村里,整个作坊都炸了锅。前几日的阴霾一扫而空,人人脸上都挂着久违的笑。
赵秀兰更是激动得一拍大腿:“我的老天爷!还是亦川有法子!这下好了,山楂管够了!”
果然,没过两天,一辆辆牛车、手推车,满载着红彤彤的山楂果,从两个公社源源不断地运抵陆家村。作坊院子里,很快堆起了一座座喜人的“山楂山”。
那股子浓郁的果酸味,此刻闻着是那么的踏实。
原料问题一解决,江晚的心思立马转到了生产效率上。
一锅熬到底的方法太慢了。她守在灶边几天几夜,脑子里那根弦绷到了极点,反复琢磨着每个环节,突然就想通了。
“咱们把活儿再拆开干!”江晚把熬煮组的几个核心成员叫到跟前,在地上比划着,“山楂去核后,先用大锅统一蒸一遍,把它们蒸软、蒸出水汽。这样一来,后面熬酱就能省一大半时间,火候还好控制!”
这叫“分批预处理”。
众人一听,眼睛都亮了。赵秀兰一拍手:“对啊!先把硬骨头啃了,后面就好办了!”
江晚接着又道:“熬好的酱,也别在锅里傻等。准备几个大陶盆,外面用井水镇着,把热酱倒进去,冷得快!这样灌装的速度也能提上来,酱在锅里待的时间短,颜色也不会发暗!”
这叫“冷却分装”。
两个法子一说,大家心服口服。
说干就干。作坊里立马添了几口大蒸锅,专门预处理山楂。几个大陶盆灌满清冽的井水,放在通风的角落。
新流程一跑起来,效果立竿见影。
原先一天撑死熬出七八十斤酱,现在,产量直接翻了一番,一百五六十斤不成问题!
这下,连陆二叔都笑得合不拢嘴:“晚丫头这脑子,就是活络!真是咱们村的福星啊!”
赵秀兰在灌装上头也琢磨出了新花样。她瞅着家里的漏斗,灵机一动,让村里的木匠用竹子做了几个大小不一的“竹漏斗”,上粗下细,刚好卡在陶罐口。再配上长柄竹勺,舀起酱来,对准漏斗一倒,又快又准,一点不洒,速度比之前快了三成不止!
“瞧瞧,瞧瞧我这法子!”赵秀兰得意地扬着下巴,对着众人炫耀,“这叫啥?这叫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她最近跟着江晚,也学了几个新词儿。
江晚看着她那神气的样子,忍俊不禁:“婶儿,您这可是大功一件!等这批货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