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再低的地步。可要做烧碱谈何容易,何峰虽然可以用瓶瓶罐罐折腾出烧碱,但那是实验室数量级的,根本无法投入工业化生产,而向德国技师打听的结果是,烧碱的制造一是苛化法二是电解法,无论哪一种都是各大国际化工巨头秘而不宣的专利,而且每一种方法都需要建立大规模的厂区,需要引进设备,别人卖不卖先不说,技术人才却是一个也没有,何峰纵然是三头六臂也是望洋兴叹,真要国造谈何容易?再者,为了降低肥皂的成本便建设烧碱工厂,本来也不是投资的发展之道。
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何峰,作为“复兴工程”的副总工程师,他在前后两个历史时空都感受到了研发的压力。看到被折磨得日益消瘦的何峰,沈麒昌于心不忍,有一天随口问道:“贤侄,那口外的番碱真的不能用?”
“番碱,番碱……”何峰一边念念有词,一边在飞速地思考。
沈麒昌以为他不明白“番碱”是何物,便说道:“我听人说,番皂便是用番碱制作而成,方法同肥皂似无两异。”
一语惊醒梦中人,何峰忽然问道:“先生所说之番碱可是天然碱?”
“天然碱,不错,确实是天然的。”沈麒昌解释道,“此碱因产地不同而有口碱和泰康碱的区别,一般产于盐碱湖中,冬天湖面冰封时接触的碱霜或采自湖中的结晶碱经熬制后均可加工成碱锭。产于张家口、古北口的称口碱亦称番碱,名满天下。而产于河南泰康县,利用冲刷盐碱地之黄河水中的碱质进行类似晒盐之法所得之碱便称为泰康碱。不过后一种我亦只是听说,从未见过。”
“先生见过天然碱?”
“见过,年轻时曾见过几次。”沈麒昌慢慢回忆道,“奉天接壤蒙古部落,早年跑生意时我曾经去过蒙古。听人说:每岁冬春两季,池水干涸之际,池中遍结厚尺余至两尺许的结晶碱层,状如冰块。采取时,先将浮面疏松之碱质刮除,后用铁锹刨掘,裁成大块,重约100余斤,作长方形后堆彻成剁后出售,每逢采集之时,盛产碱垛的地方便排成一排排、一堆堆,模样极为壮观。”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