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以“保境安民、替天行道”为号召,公开招募年轻后生参加,给出的待遇也很优厚——管吃管住,每月还发2两银子的例钱。在成立大会上秦时竹当众允诺,义军作为民众自卫团体,负责这一带的治安,凡是敢于前来捋虎须的匪徒,统统都是受打击的对象。至于出路,他则信誓旦旦地保证,将来一旦官府招安,他就将整支队伍拉过去,让大家都有个好出身、好前程。
在如此巨大的诱惑面前,特别是亲眼见证剿匪成果之后,民众参加义军的热情格外踊跃,前后陆续加入的超过了130人,各种后勤资源如武器、弹药、粮食、马匹、金钱等都有了充分的保障,至于基地则当仁不让地选择了遇罗山寨。
6月下旬,义军编成连级规模的队伍。秦时竹担任了义军首领,全面统筹;陆尚荣担任军事总监,将手下分成3排人马,他和周羽、夏海强分任三排的排长,忠义军的杜金德、齐恩远和焦济世则做了副排长进行协助;何峰担任制造总监,负责各类生产事宜;葛洪义担任情报总监,负责培养有关情报人才;夏海燕担任后勤总监,和郭田仁一起管起了义军上下大大小小近200口人的吃喝拉撒;郭宝头脑灵活,被选出来担任了联络员。
更令人惊奇的是,义军除了正常的操练外还开展文化教育运动。郭田仁原本百思不得其解,认为当兵吃粮根本就用不上识字。秦时竹没有告诉他开展文化教育的根本用意,却用“识字方可明事理、开民智、懂忠义、思报国,才会痛改前非,真正做到保境安民”的教化之功说服了老夫子。
七月初,郭田仁起草的义军檄文在附近广为流传:……我等兴义军本为替天行道、除暴安良……见此文后,各士绅贤达不必惊慌,我等为爱民之师,非害民之徒……晓谕大小匪帮前来投诚,‘尔等若负隅顽抗必是灰飞烟灭之结局’……招揽有识之士前来投奔,共创辉煌大业,共效赤子之心”。
夏初的旭日下,“遇罗义军”的大旗和“保境安民、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在遇罗山顶峰迎风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