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社会感保持一致。与此同时,他们要在实施犯罪之前将自己的社会感壁垒击溃,并成功地消除自己剩余的社会感。所以,在陀思妥耶夫斯基[19](dostoyevsky)所写的著名长篇小说《罪与罚》[20]中,为了思考清楚是否去做一件犯法的事,拉斯柯尼科夫(raskolnikov)在床上躺了整整两个月。最终,他为自己找到了勇气,他考问自己:“我到底是拿破仑呢?还是一只小虱子?”可见,犯罪者总是用类似的想法来自欺欺人,达到激发自己勇气的目的。实际上,在罪犯的心中,他们懂得什么事情是对生活有利的,而自己的所作所为恰巧是对社会有害的。但是,由于他们的怯懦,却依旧选择一意孤行。造成他们怯懦的原因,大多是因为他们并没有使自己获得成功的才能,他们不知道怎样与人顺利地合作,然而,生活中的一切问题几乎都需要与人合作才可以完成。之后,犯罪者就会试图寻找一些能够帮自己开脱、帮自己掩饰的借口,以此摆脱沉重的压力。比如身体不适、失业等。
下面的话都是从这样的日记中摘抄下来的:
“我所认识的人几乎都背叛了我,我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他们都讨厌我。我成为他们用来开玩笑的素材,或者是侮辱的对象(由此可见,他很爱面子)。这些让人崩溃的事情几乎要了我的命。我不再留恋任何事物,我觉得这些已经超出了我的忍耐极限,我是听天由命,任由他们侮辱的。可是,我总得填饱肚子,肚皮可是不听指挥的啊。”
显然,他渐渐开始找借口了。
“他们说,我可能会死于绞刑。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被绞死和被饿死又有什么两样呢?”
曾经有一个案例,母亲在提前预言孩子的未来,她对孩子说道;“你迟早有一天会把我弄死的。”结果,当这个孩子长到17岁时,竟然真的将他妈妈绞死了。其实,预言也能起到和挑衅同样的效果。
“我管不了那么多了,不管怎么说,我是必须死的。我什么也没有,任何人都拿我没办法。既然我心爱的女生都不愿意再见我一面了……”
他是想要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