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想要推卸责任、为自己的行为辩解的想法,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信奉宿命论。最简单的表现形式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论及“性恶论”。这显然是一种无法站住脚的观点,坚持这个观点的大多是那些想要逃避责任的人。就像其他的性格特点一样,脱离社会环境的“善和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些都是人类在社会中与人相交往的结果,这其实是一种判断事物的标准,无非是妨碍还是顾全他人的利益。孩子在降临于世之前,并不能接触到社会环境,而在出生后,他的潜能就有可能让他朝任何方向发展。他所处的环境或者是自身感受到的各种感觉,以及对于这些感觉的解释,是他作出决定的主要依据。另外,教育的作用也是不可小看的。
人类遗传的其他心理功能虽然不明显,却也是同样的道理。兴趣在心理功能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我们知道,是沮丧和恐惧阻止了兴趣的发展,而不应归咎于遗传。大脑的构造自然是来自于遗传,然而,大脑对心灵而言,也只不过是一种工具,绝对不是根源,况且,就算大脑受了伤,只要没有伤到我们无法救治的程度,就可以对其进行训练,来弥补缺陷。每一种非凡的能力都是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发自内心的兴趣得到的,而不是来自于遗传。
就算我们身边有这样一个家族,好几代人都表现出超常的禀赋,我们也不能将这样的现象归结为遗传。我们宁愿相信是因为有一个获得成就的成员刺激了其他人,使他们懂得努力,而家族的氛围也培养了成员的这种优秀品质。所以,当我们发现著名化学家李比希(1eibig)的父亲是一位药房老板时,也不能判断出他的成功是因为得到了这方面的遗传。我们可以发现,他的家庭环境正好为他提供了发展兴趣的土壤,当他已经对化学非常了解的时候,其他孩子还没有接触到这门学科,这才是最重要的。同样,莫扎特之所以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也并不是因为他有一个对音乐有兴趣的父亲,他的父亲只是希望他可以热爱音乐,并且不断地提供鼓励和支持。从他幼年起,音乐便弥漫在他的整个生活环境里。我们常常发现这些成功的人往往有一个“较早的开始”,他们或者是从四岁开始学习钢琴,或者是在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将周围发生的事写成文章。他们一直对某种事物饱含热情,并且受到专业的、广泛的训练。他们不会畏首畏尾,只会勇往直前。
&nb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