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艺术和诗歌
儒家以艺术为道德教育的工具。道家虽没有论艺术的专著,但是他们对于精神自由运动的赞美,对于自然的理想化,使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受到深刻的启示。正因为如此,难怪中国的艺术大师们大都以自然为主题。中国画的杰作大都画的是山水、翎毛、花卉、树木、竹子。一幅山水画里,在山脚下,或是在河岸边,总可以看到有个人坐在那里欣赏自然美,参悟超越天人的妙道。
同样在中国诗歌里我们可以读到像陶潜(372—427)写的这样的诗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道家的精髓就在这里。
中国哲学的方法论
“农”的眼界不仅限制着中国哲学的内容,例如“反者道之动”,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还限制着中国哲学的方法论。诺思罗普(northrop)教授说过,概念的主要类型有两种:一种是用直觉得到的,一种是用假设得到的。他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表示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它的全部意义是某种直接领悟的东西给予的。‘蓝’,作为感觉到的颜色,就是一个用直觉得到的概念。……用假设得到的概念,是这样一种概念,它出现在某个演绎理论中,它的全部意义是由这个演绎理论的各个假设所指定的。……‘蓝’,在电磁理论中波长数目的意义上,就是一个用假设得到的概念。”[1]
诺思罗普还说,用直觉得到的概念又有三种可能的类型:“已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不定的或未区分的审美连续体的概念。区分的概念。”[2]照他说,“儒家学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