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
他有些好奇,他不过是一介布衣,李祺堂堂驸马,又高居士林之顶端,如何会知晓自己的过往之事。
\n
李祺又询问他治史、时策之事,奇皆能对答如流,他经年于乡间游历,对民间疾苦之事非常清楚,每言皆能切中时弊。
\n
及至日暮西山,奇才从公主府中离去。
\n
临安公主牵着李显穆的小手,从后堂中走出,好奇问道:“驸马似是很欣赏此人,为何不留下他。”
\n
李祺沉吟,“是因为王叔英。”
\n
奇能以布衣的身份入仕建文朝,就是王叔英举荐,而王叔英能在建文元年从知县一跃为翰林,则是因为他是方孝孺的至交好友。
\n
在建文帝自焚、南京陷落后,王叔英和王艮一样,举家自杀为建文帝殉国了,虽是一介文人,却相当的有骨气,不是软弱卑贱之人。
\n
“王叔英是方孝孺的人,而奇的倾向还不能确定,一个人再有才华,可若是站位不对,也不能用。”
\n
作为一路相伴从江浦县回到京城的妻子,临安公主对李祺的谋划最是清楚不过,当即了然的点头。
\n
李祺复又望向儿子李显穆。
\n
如今的李显穆已然三岁多,日趋聪颖,他每日的课程都安排的非常满。
\n
不同于其他人只学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在确认了李显穆的聪颖之后,李祺便给他制定了完全不同的学习内容。
\n
首先是每天一个时辰的儒家经典学习,这毕竟是儒学昌盛的古代。
\n
虽然未来儒学不可动摇的地位,一定会被推翻,但现在还不是时候,李显穆未来是要做圣贤的人,不可不学。
\n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