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的一周里,我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大社交平台,与‘权钱交易’‘私人关系’等词汇捆绑出现……”
> “我想说的是,这些指控毫无根据。我从未接受过任何私人资助,也未与任何所谓富商有私交。所有项目成果皆为团队协作与个人努力所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若非有人刻意篡改原始资料、伪造邮件签名,我也不会选择在公众场合发声。但如今,真相必须被还原。”
紧接着,是一份详尽的证据链——原始邮件截图、银行流水记录、导师亲笔证明函,以及一份由第三方数据公司出具的技术报告,证明部分网络信息存在人为干预痕迹。
帖子一经发布,迅速被多家权威建筑媒体转载。
《筑界周刊》评论道:“林疏桐用事实回应谣言,展现了一位职业建筑师应有的素养与担当。”
《建闻报》则直言:“当一个行业的从业者开始用专业能力而非舆论自证清白时,这个行业才真正有了希望。”
茶水间里,李曼妮攥着手机,脸色阴沉。
刚挂断的匿名电话还在耳边回响:“你那边没搞定?”
她咬牙切齿地低声回应:“马上就会让她好看。”
但她没想到的是,此时林疏桐已经带着最新的设计方案走进了客户汇报现场。
会议室里气氛冷淡,负责人甚至没有抬头看她一眼。
“林女士,我们听说过一些不太好的传闻。”对方语气生硬,“我们很重视项目的合规性和设计团队的专业度。”
林疏桐点头,神色平静,将文件夹轻轻放在桌上。
“那今天,我就只谈设计。”她说。
她拉开图纸,一幅幅展开。
画面中,是一座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地标性建筑,外立面采用模块化结构,既能适应不同气候环境,又保留了城市原有的文化肌理。
“这不是一座为了取悦谁的建筑。”她的声音清晰有力,“它存在的意义,是为了承载这座城市的记忆,见证它的成长。它会成为未来的地标,而不是短暂的话题。”
她讲解着设计理念、技术难点、成本控制,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推敲。
在场几位资深工程师听得频频点头。
会议结束后,负责人主动起身握住她的手:“林女士,我们决定采纳您的方案。”
走出会议室,林疏桐深吸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