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几里路对于一群身强体壮且身带武艺的汉子来说,是轻松的,但是,对于大病初愈的李逸来说,是累死累活的。
走上一段路,往前一看,大部队已经超过自己几百米了。好不容易紧跑慢赶的追上大队伍,没走一段路又被甩了。这种感觉挺糟糕,就像是遛狗,李逸忍不住心里吐槽,这不是欺负一个快五十岁的老人嘛,一点都不知道尊老爱幼。
从牛家湾去往桥头驿的这段路有很长一段都是在河边,此时河岸边的水田里,都是忙着秋收的百姓,老人小孩,男人女人全部出动。水稻稻穗被从根部上方一拳多高的地方隔断,尽量保持稻草的完整。老人、女人在前面割稻子,割好的稻子呈X形状摆放在地上,然后小孩子抱着稻穗往后跑,跑到一个大木桶边上放下稻子,再跑回去。
男人弯腰拿起地上的稻穗,用两只大手握住稻穗的底部,抓紧抓牢,之后狠狠的摔向大木桶的内壁。金黄色的稻谷与桶壁亲密接触,然后在力的作用下开始脱离稻穗。反复几次之后,手里这一把稻穗上的稻谷就到了木桶里。
稻草也不能扔,打个结之后一部分堆在田里,还有一些要带回家。稻草是好东西,既是燃料,也是充当瓦片的优质资源。李逸家院子里放柴火的地方,上面就搭了一个小棚子,稻草棚子。鸡鸭鹅住的窝棚也大多是盖的稻草,可以说水稻全身都是宝。
除了当做瓦片,干燥的稻草还能作为床垫使用。简单点弄的人家直接在床上铺上稻草,讲究一些的人家用稻草编织成床垫,然后铺到床上。
还有当蓑衣的,编草鞋的,搓草绳的,稻草对于南方的百姓们来说,这是宝贝,是家庭生活的重要保障。
脱离了稻穗的稻谷不能马上脱粒,需要在大太阳底下暴晒,晒的干干的,晒的透透的,然后用那种石碾子慢慢的脱壳。
稻壳也是宝贝,建房子的时候可以掺杂到泥土里面,这样的墙体更稳固。还能将稻壳磨碎,然后充当动物的饲料。
前世,宋朝在长江流域推行双季稻之后,到明朝,南方有些地区已经种植三季稻了,当时流传湖广熟、天下足的民谚。到了清朝,康乾时期,民谚称为湖南熟、天下足。由此可见,牛家湾水稻能熟两季,地理位置应当是处于南方。
话说牛家湾是哪个布政司管理的?他倒是在家里见过自家户贴,上面写的是宁常府长吉县桥头乡五里民户。也就是说他们现在的地方是属于宁常府境内的长吉县,他们牛家湾是桥头乡的五里。然后他们李家是民户,如果是匠户,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