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现在,它用命证明了!老李!” 他猛地转向李哲,“带着你的人,给我把这断口研究透了!把它身上每一个应力集中点、每一丝加工瑕疵、每一处应力释放不均的痕迹,都给我找出来!记下来!这就是我们下一步攻关的靶子!”
他走到窗前,指着远处灯火通明、已经开始进行舰体分段合拢的干船坞,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海神钢’的脊梁立起来了!我们动力的心脏,绝不能停跳!更不能成为这钢铁巨舰的阿喀琉斯之踵!没有路,就用我们的命,用我们的骨头,铺一条路出来!”
吴振邦的话,像一记重锤,砸碎了笼罩的绝望,也砸出了血性。李哲猛地抬起头,擦掉眼镜片上的雾气,眼神重新变得锐利而专注。“吴总,您放心!主轴断了,我们团队的骨头没断!精度不够,我们就用命去磨!算法不准,我们就用汗去算!这台机器不行,我们就把它拆了、改了、升级了!我就不信,这口气,我们中国人争不过来!”
**绝境中的奋起:**
动力攻坚组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战时状态”:
* **断口“考古”:** 李哲带领团队,如同法医解剖尸体般,对断裂主轴进行毫米级、甚至微米级的检测分析。三维扫描、电子探针、断口复型…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每一个微小的加工刀痕、材料缺陷、疲劳纹路都被记录下来,建立精确的失效模型。他们发现,现有的“功勋”机床,其固有的微米级颤振和热变形,是导致几何精度难以达标的主因。
* **土法上马,极限压榨:** 没有高精度机床,那就用“笨”办法和“巧”心思!老师傅们凭借几十年积累的“手感”和经验,在现有设备上进行超精密切削和研磨。他们制作了极其精密的辅助工装,采用“蚂蚁啃骨头”的分段加工、多次测量、微量补偿的方法,力求将误差降到最低。车间里温度严格控制,工人轮班倒,机床24小时不停歇。每一次进刀,都如同在悬崖边行走。
* **算法突围:** 许明远全力支援。他利用星海系统对失效模型和震动数据的分析能力(虽然无法提供具体算法),结合李哲团队积累的海量试验数据(尽管很多是失败数据),开始尝试构建更复杂的“热-力-流”多物理场耦合动平衡模型。他提出引入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补偿机制,利用有限元分析预测热变形,并在动平衡过程中进行实时修正。这需要超强的算力,星火科技调集了最强的服务器集群进行支持。
* **“仿生”减振的灵感:** 一次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