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窍的病理边界:天才与疯子的脑电波差异】
“说到系统升级,顾神的脑电波和精神病人的相似性……”骁睿皱眉看着屏幕上重叠的波形,“有没有客观指标能区分‘顿悟’和‘精神异常’?”
“有个‘认知连贯性指数’。”洛尘调出一组脑电波相位同步数据,
“你看,顾神的高频振荡虽然剧烈,但不同脑区的活动存在明确协同,就像交响乐团的即兴演奏;
而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区活动是混乱的,类似随机敲击钢琴键。
但在早期,两者的差异可能小于5%——”他展示一位数学家的诊疗记录,
“这位先生在证明黎曼猜想时,曾被诊断为‘妄想型精神障碍’,直到他在餐巾纸上写出关键公式。”
弹幕【精神科医生】提出尖锐问题:“所以‘天才病’的诊断,本质是认知成果的‘事后追认’?”
洛尘沉默片刻,调出国际疾病分类标准修订史:“1900年,‘抑郁症’曾被视为‘天才的气质’;
1950年,‘ADHD’患者被当作‘注意力缺陷’。
认知突破者的大脑,可能天生携带‘非常规操作系统’,而社会需要时间来更新‘兼容协议’。”
骁睿摇了摇头,说道:“用认知成果来区分天才和疯子太片面了,有些精神病人可能也有独特的想法和创造,但因为疾病无法将其实现,不能就否定他们的价值。”
洛尘认真地说:“你说得很有道理。确实,仅以认知成果来区分天才和疯子是不全面的。
我们不能忽视那些因精神疾病而被限制了能力发挥的个体,他们可能也有着独特的思维闪光点。
但目前在医学和心理学领域,由于对大脑复杂机制的认识还在不断深入,在实际诊断中,认知成果确实是一个重要的参考维度。
因为在现有的技术和认知水平下,认知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大脑的功能状态和思维模式。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会忽视精神病人的潜在价值。
一方面,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在不断探索更科学、全面的诊断方法,不仅仅依赖认知成果,还会结合脑电波监测、心理评估等多种手段。
另一方面,对于那些被诊断为精神疾病但有独特想法的个体,我们也在尝试通过合适的治疗和支持方式,帮助他们在病情可控的情况下,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和价值,实现对他们更全面的理解和帮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