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意识可以被欺骗”——这个命题,顾神原本并不想讨论。若非这场直播是最后一次,他或许会永远保持沉默。
因为,这可能是人类面对的最深层问题。
即便是顾神自己,尽管提出了这个假设,仍然没有找到答案。
他无法精确描述个体该如何欺骗意识,但他知道,一旦成功,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毕竟,他曾经成功过,而且不止一次。
……
在学术领域,认知结构通常呈现金字塔形态——越是向上攀登,视野便越发狭窄,舍弃的东西也越多。
然而,顾神却是一个异类。他的精力与认知广度令所有院士瞠目结舌。
纵观中科院上下,从深邃的天体物理到精微的生物研究,从高能物理的激烈碰撞到高分子材料的静默演变……十八大学科门类,一百四十余个研究所,处处都留有他探索的印记。
这种横跨多学科的浩瀚知识版图,使他在面对任何专业难题时,总能从旁人难以察觉的角度撕开裂隙。
而在所有领域中,最令他着迷的,莫过于脑神经科学的无尽谜题。
……
大脑与意识并非一体——顾神比任何人都更清楚这一点。他所掌握的那浩瀚如星海的跨学科知识,并非来自大脑的积累,而是源于他一次次成功欺骗了意识本身。这种超越常理的认知方式,他早已验证多次。
…
顾神的第一次意识突破发生在高中时代。他就读于洛城一所默默无闻的县级中学——在他之前,这所学校上一个考入双一流院校的学生还要追溯到恢复高考那年。然而后来,顾神却以洛城理科状元的身份踏入清北大学。
当所有人都以为这位寒门状元必然具备超乎常人的刻苦、坚韧与毅力时,真相却再次令人震惊:顾神的成功,似乎纯粹源于天赋。
高二下学期某天,他突然经历了某种"开窍"般的顿悟。从那以后,他对"学习"本质的认知彻底颠覆。
在此之前,他的学习模式与常人无异:眼睛接收课本信息,大脑艰难消化,能理解的存储,无法理解的丢弃。这个过程缓慢而低效——那些难以消化的知识会不断堆积,与新内容纠缠,最终形成认知泥潭。这正是他"开窍"前长期陷入的困境。
……
开窍后的世界对他而言彻底重构。
书本文字不再是待消化知识,而是人类对世界本质的注解——物理定律、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