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在胚胎的‘意识代码’中写入隐性参数。
但与《盗梦空间》的主动植入不同,胚胎期的环境影响更像是润物细无声的‘预编程’。
举个例子,孕期母亲的焦虑可能改变胎儿杏仁核的发育,使个体在出生后对压力更敏感 —— 这不是具体记忆的植入,而是对情绪感知系统的底层调试。”
骁睿的语速越来越快,神情愈发激动:“再看《阿凡达》,人类可以将意识转移到纳美人的身体中,这和我们探讨的意识与肉体的关系有怎样的联系?
在胚胎发育时,意识和肉体又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如果意识真能脱离肉体存在,那胚胎期的意识,是不是在‘试用’这具身体?”
洛尘调出脑机接口与神经映射研究:“《阿凡达》的意识转移涉及‘神经 - 生物接口’的完美匹配,现实中我们离这一步还很遥远。
但从胚胎发育角度,意识与肉体的互动更像是双向塑造 —— 大脑发育需要身体提供的感觉反馈来完善神经连接,而肌肉的运动又反过来刺激大脑皮层发育。
这就像两个同步进化的系统,不存在谁‘试用’谁,而是共同构建‘我’的边界。
不过这也引发一个有趣的猜想:如果在胚胎期更换感觉输入源(比如用机械肢体替代发育中的四肢),是否会诞生全新形态的意识?”
“还有《源代码》!” 骁睿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
“主角不断在虚拟的世界中醒来,他的意识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成长,这与胚胎意识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什么可以对比思考的地方?
虚拟世界像子宫一样重塑了主角的认知,现实中的胚胎,又被哪些‘虚拟规则’影响着意识形成?”
洛尘调出虚拟现实神经研究论文:“很妙的视角!《源代码》的循环世界本质上是对主角认知的‘受控重塑’,这与胚胎在子宫内的环境有相似性 —— 两者都提供了受限的刺激输入。
但关键差异在于,源代码的虚拟规则是预设程序,而子宫环境的‘规则’是动态的生物物理信号(如激素波动、血流声)。
更有趣的是,主角在循环中逐渐觉醒自我意识,这或许对应着胚胎晚期大脑开始整合多元感官输入,形成初步的自我感知。”
最后,骁睿声音低沉下来:“《全面回忆》中主角被植入虚假记忆后,他对自我意识产生了混淆,那么在胚胎意识形成过程中,记忆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