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致‘联觉’等超现实体验;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而冥想则通过长期训练增强前额叶皮层对边缘系统的调控能力。
看似相反的作用路径,本质上都在调节神经递质的动态平衡与神经网络的可塑性。
2024年剑桥大学的研究发现,二者都能增加默认模式神经网络与注意网络的解耦程度——
这或许就是意识调节的关键共性。未来结合光遗传学与神经反馈技术,我们或许能精准干预意识状态,治疗抑郁症、成瘾等疾病,甚至探索人类意识的新维度。”
两人正激烈探讨中,骁睿突然想到什么:“我们不如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
前段时间有个植物人苏醒的案例,昏迷多年后醒来,他丢失了部分记忆,却保留着对家人的情感认知,认知能力也与常人有差异。
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角度,分别该如何解读这种现象?”
洛尘立刻调出相关资料:“从神经科学角度,可能是大脑受损区域影响了记忆存储和认知功能,但情感相关的脑区相对保留完好。
不过这也说明,意识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大脑中可能有着不同的存储和运作机制。”
弹幕此时也热烈讨论起来。
【神经科医生】:植物人的意识状态很可能是大脑部分功能休眠,一旦条件合适,部分功能重新激活,但恢复过程复杂且难以预测。
【哲学家】:这或许触及了意识的本质问题,即使大脑受损,意识的核心部分依然存在,说明意识可能并非完全依赖于大脑的物理结构。
【心理学家】:从心理学角度,记忆和认知的变化,可能与患者昏迷期间的潜意识活动以及苏醒后的心理重建有关。
...
骁睿总结道:“看来意识的谜题远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每个角度的解读都有道理,但又无法完全解释所有现象。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探索意识的道路还很漫长,需要哲学、科学等多个领域的共同努力。”
洛尘点头:“没错,但正是这种复杂性,才让意识研究充满魅力。每一次观点的碰撞,每一个案例的分析,都可能是我们接近真相的一步。”
窗外的夜色渐深,直播间的弹幕仍在疯狂刷新,那些跳动的文字仿佛化作无数意识的触角,在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试探。
而哲学与科学的对话,正如同永不坍缩的量子叠加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