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大脑神经元微管内的量子相干性出现周期性波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骁睿追问道:"这和坠落感有什么联系?"
洛尘调出论文:"这种波动与大脑默认模式神经网络的活动存在显着关联,或许为意识自我检测提供了物理基础!"
说到这,骁睿迫不及待:"快说说实验方案!"
洛尘调出一个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为了验证这个猜想,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
首先招募100名年龄在20 - 45岁之间,无精神疾病、睡眠障碍的健康志愿者。
在实验室内,让志愿者佩戴多导睡眠监测仪,它可以实时记录脑电、肌电、眼电等生理信号,同时为他们配备高精度的身体动作传感器,能检测到哪怕最细微的肌肉抽搐。
在入睡初期,当监测系统捕捉到志愿者出现临睡肌抽跃现象时,立即标记时间点。
我们会运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对志愿者大脑进行高分辨率扫描,重点分析杏仁核、前扣带回、脑岛等与恐惧、警觉反应相关脑区的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变化。
同时设置对照组,选取志愿者未出现临睡肌抽跃的睡眠阶段数据进行对比。
此外,我们还会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因为已有研究表明,梦境状态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眼动模式存在关联。
通过分析志愿者在不同睡眠阶段的眼动数据,进一步探究坠落感出现时,是否存在特定的梦境相关生理指标。”
骁睿眼睛发亮:"还要结合眼动追踪技术!这样就能多维度验证猜想!"
洛尘接着补充道:“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剑桥大学的一项长达5年的研究就发现,人类梦境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威胁情境,如被追赶、坠落、遭遇猛兽等,与原始人类在进化过程中面临的生存威胁高度吻合。
其中,坠落情境在所有威胁类梦境中占比达到23%,仅次于被追赶。
这说明这些梦境场景很可能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生存预警机制的体现,与我们提出的意识生存验证程序不谋而合。”
弹幕上,支持与反对的声音交织在一起:
【恍然大悟2.0】"原来是这样!专业实验设计都出来了,有点东西!"
【严谨派】"实验设计确实很完善,但还得看实际数据结果!"
【哲学思辨】"这让我想起笛卡尔的‘我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