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锄头铁锹铲子啥的。
不过这些工具用完后,还得归还华部落。
实把那些铁制的工具用藤蔓捆扎起来,扛在肩上,就回了青果部落。
青果部落距离华部落很近,走路只需要一个多小时,要不然,他们的族人来华部落干活,也不可能早出晚归。
不过,距离较远的部落来华部落干活后就不能像青果部落那样,早上过来,晚上回去了。
在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又陆续有好几个部落派来了他们的族人,来挖河渠赚取劳务费用。
距离太远的部落,刘田就让瓦匠们在河渠旁边修建草棚供他们居住。
风每天记录好他们出工的人数和部落归属,等完工后,再一起结算。
这些部落的族人,每隔几天就回部落一趟,把挣到的肉,盐巴或是陶器送回自己的部落。
青果部落的族人也开始陆续送来桐树,送来的桐树有大有小,大点的就几个男人抬着,小点的树,女人扛着,这些树都按照刘田的要求,根部保存完好,用草绳编成网兜着泥。
做的很仔细,桐树也保存的很好,刘田非常满意。
由于两个部落的距离很近,每天都能往返七八趟,每趟送来十棵树,就能换一条肉干,每天就能得到七八条肉干。
青果部落的族人也很乐意做这样的事情,虽然要花力气,累一点,但可比外出狩猎采集要安全多了。
送来的桐树,找了一块空地,刘田让农夫们挖坑直接种上,用水桶挑来水,在根部浇上水就可以存活了。
这些树基本上都已经长成了,也不用刻意的给它们施肥。
农夫们用曲辕犁将荒地翻耕了两遍后,就可以开始播种了。
菰米地需要引水,形成水田,所以整片地靠近水塘,便于引水灌溉,粟米对于水源的要求相对要低一些,所以距离水塘要稍远一些。
200来亩的菰米地分成了十块方方正正的水田,田与田之间筑上田埂作为分割,方便农夫们行走,而且还能方便蓄水。
菰米不像水稻那样,种植的时候还要育苗,菰米的种植要更简单粗暴一些,把种子撒进田里,让它自然生长就可以了。
水田的地势要比水塘更低一些,直接在塘埂上凿一个洞,连同下方的水田,水就能流入水塘里。
粟米地就不用这么麻烦了,不需要造水田,直接旱地就可以种,翻耕后的土壤很松软,把粟米种子撒进地里,施上肥料,就可以自由生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