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到了?那么小的细节?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客气。”他淡淡应了一声,不再看我,转身走到谱架旁拿起稿子,眉头习惯性地微蹙着看了起来。
这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随着策划工作的深入,我和张九龄的接触不可避免地多了起来。有时是策划组开会讨论到他的人物线,需要他本人确认细节;有时是在后台碰见,讨论某个包袱在现实中的“原型”是否能用;有时是他排练间隙,会就某个段子里的年轻化表达随口问我一句看法。
我发现一个很有趣的反差。
台上的张九龄,是火力全开的逗哏“小霸王”,语速快,反应急,包袱又脆又响,带着一股子混不吝的劲儿,和王九龙配合得天衣无缝,常常引爆全场。但台下的他,尤其是面对工作时,却显得异常沉默和专注。排练时,他常常一个人坐在角落的椅子上,捧着稿子,嘴里无声地念念有词,手指下意识地在膝盖上敲打着节奏。他很少主动跟人闲聊,大部分时间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眉头总是习惯性地微锁着,像是在和某个无形的难题较劲。
但就是这样一个看起来有点“冷”的人,却会在一些极其细微的地方流露出难以言喻的周到。
有一次策划会开得晚,结束时外面下起了瓢泼大雨。我没带伞,正站在门廊下发愁。张九龄和王九龙排练完出来。王九龙咋咋呼呼:“哇靠!好大的雨!龄哥,咋办?跑回去?”
张九龄没理他,看了一眼外面密集的雨帘,又瞥了一眼抱着文件袋的我,转身回了后台。不一会儿,他拿着一把深蓝色的大伞出来,递给我,依旧是那副没什么表情的样子:“给。社里的公用伞,下次带过来就行。”说完,他拉上连帽衫的帽子,招呼王九龙:“走了!”两人就那么直接冲进了雨幕里。
我握着那把还带着他掌心余温的伞柄,看着那两个在雨里奔跑的、迅速模糊的背影,心里某个角落,被轻轻撞了一下。
还有一次,策划组需要几张演员们日常排练的照片做宣传素材。我端着相机在后台抓拍。拍到张九龄和王九龙时,王九龙对着镜头挤眉弄眼,做各种夸张表情。张九龄则显得有点不自在,下意识地侧了侧身,眉头皱得更紧。我刚按下快门,他忽然开口,声音不高:“这张……别用。”
“啊?为什么?”我疑惑地查看相机屏幕,照片里他眉头紧锁,表情严肃,确实有点“凶”。
“太难看。”他言简意赅,眼神里带着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