拘谨和刻意。
张九龄更是全程“禁区”。他的单间、他练功、他对活的地方,都是绝对的“非拍摄区”。偶尔镜头扫过公共区域,他要么是迅速避开,要么就是留给镜头一个冷硬疏离的侧影或背影,周身散发着“生人勿近”的气场,让拍摄的小赵压力山大。
然而,当小赵把剪辑好的第一个试水片段——一个只有两分多钟、几乎全是空镜、背影和手部动作的无声视频——放到内部小群里时,效果却出乎意料。
视频没有任何煽情的音乐,没有一句台词。只有清晨练功房的光影流转,只有筷子夹起饭菜的细微声响(后期加的轻微环境音效),只有王九龙抬手为张九龄整理衣领时,张九龄下意识微微低头配合的那半秒自然流露。画面干净、克制,带着一种纪录片式的观察感。
群里先是短暂的安静。
秦霄贤第一个跳出来:[哇靠!拍得这么有感觉?虽然没我正脸,但那只拿筷子的手一看就帅得惊天地泣鬼神!]
周九良:[嗯,手是不错,就是不知道夹的是不是香菜。]
孟鹤堂:[氛围感抓得很好啊,有种安静的烟火气。]
王九龙:[拍得挺巧的,那个整理衣领的镜头,我自己都没注意。]
连很少在群里说话的栾云平也发了个[大拇指]的表情。
最后,是张九龄。他什么也没说,只发了一个系统自带的[OK]手势。
这个极其简单的[OK],却像一颗投入宣传组的小石子,激起了不小的波澜。陈姐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真正满意的笑容,拍着我的肩膀:“苏晚,不错!这路子看来能走!” 其他同事也投来赞许的目光。我知道,最大的功劳是小赵的拍摄和剪辑,但那份细化到近乎苛刻的策划案,无疑为这次尝试打下了安全的基础。
心头那块关于策划案被否定的憋闷,似乎被这个小小的[OK]冲淡了一些。但张九龄本人,依旧保持着他的距离。
真正的转机,发生在一个异常忙碌的周五。
德云社筹备已久的大型商演“相声有新人”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场演出规模盛大,邀请了多位当红嘉宾助阵,线上线下同步直播,宣传压力空前巨大。整个宣传组像上了高速陀螺,连轴转得晕头转向。
我更是忙得脚不沾地。核对嘉宾名单和宣传口径,确保每一个字都精准无误;盯着设计公司赶制巨幅舞台背景喷绘,颜色差一个像素都要返工;协调各家媒体采访时间和通稿发布;处理因票务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