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而愤怒离席;一名美国分析师误读了韩国代表的委婉表达,导致项目进度出现偏差。
但随着活动的深入,情况开始转变。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差异并非障碍,而是可以被理解、被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倾听、换位思考,团队内部的信任度逐步提升。
与此同时,杨名也在暗中追查阿里的行踪。他发现那道能量波动并未彻底消失,而是潜伏在某个节点,似乎在等待时机再次发动攻击。
“他不会放弃。”杨名对苏婉儿说,“我们必须比他更快建立真正的合作机制。”
为应对可能的技术性破坏,杨名提出建立一个“双语对照术语库”,涵盖所有专业领域的核心概念,并附带详细解释和使用场景。他还建议引入“情绪识别AI助手”,帮助团队成员实时感知彼此的情绪状态,减少误解。
这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着成效。过去一周内发生的三起严重冲突,现在已全部化解,且未再出现类似事件。国际合作项目的整体效率提升了近百分之三十。
然而就在大家以为局势趋于稳定之时,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
在一次联合实验中,部分研究人员主张采用高风险、高回报的激进研究方法,以期尽快突破瓶颈;另一些人则坚持保守路线,强调安全性和可控性,反对冒险尝试。
争论很快升级,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会议室内气氛紧张,甚至出现了人身攻击的苗头。
杨名没有急于干预,而是继续观察各方立场和情绪变化。他注意到,支持激进研究的多为科技强国的代表,他们希望借此机会占据领先地位;而主张保守策略的则是中小型国家,担心技术失控会对自身造成不可逆影响。
“这不是单纯的研究方向之争。”杨名在私下会议上指出,“这是权力博弈的延续。”
为解决这一分歧,杨名提议召开专家研讨会,邀请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国家的权威人士参与评估。他利用神眼快速扫描与会者的知识结构和决策偏好,从中挑选出几位具有中立立场、影响力较大的学者担任主持人。
研讨会上,专家们从伦理、安全、技术可行性等多个角度进行了深入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现阶段应采取分阶段研究策略,前期以保守方法积累基础数据,后期视情况再考虑是否推进激进研究。
这一方案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但也有一小部分强硬派表示不满。他们在会后试图绕过委员会直接提交研究申请,却被杨名及时拦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