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名则在一旁默默观察,神眼不断解析每个人的反应模式与潜在冲突点。他注意到一个细节:来自中东某国的技术顾问阿里始终沉默寡言,既不参与讨论,也不与其他成员互动,甚至在分组演练时故意避开关键角色。
这引起了杨名的警觉。
当天晚上,杨名和苏婉儿在临时办公室里翻阅当天的记录资料。
“你觉得阿里有问题?”苏婉儿一边整理笔记一边问。
“不能确定。”杨名摇头,“但他对文化交流的抗拒程度远超常人。而且,他的情绪波动异常稳定,几乎没有起伏。”
“你是说……他在伪装?”
“至少,他在隐藏什么。”杨名沉声道,“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接触他。”
与此同时,国际合作项目的初期成果也开始显现成效。尽管仍有摩擦,但随着文化的逐步融合,一些原本僵持的问题逐渐被打破。
但在一次核心数据审核过程中,意外再次发生。
由于翻译失误和时间观念差异,一组关键参数被错误输入,导致模型预测结果出现偏差。若未及时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杨名第一时间启动神眼,迅速锁定数据偏差的具体来源。他发现,问题并非源于恶意篡改,而是因为两名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分析师在理解术语和优先级上产生了根本性分歧。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认知问题。”杨名将分析结果展示给所有成员,“我们需要建立一套统一的术语库和决策优先级标准,否则类似错误还会发生。”
苏婉儿立刻着手制定标准化流程,并组织多轮培训课程。她还提出建立“双语对照手册”,确保每个术语都有明确解释,避免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读。
在两人的努力下,团队终于达成一致,修正了数据,恢复了进度。
然而,就在一切看似步入正轨之际,杨名注意到了一件奇怪的事。
那条持续追踪的意识波动轨迹,在过去的几天里,竟短暂地停顿了一次。仿佛某个存在在观察他们的行动。
“它在等什么?”苏婉儿看着终端屏幕上的波形图。
“我不知道。”杨名盯着那条轨迹,“但它越来越近了。”
就在这时,会议室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一名来自东南亚的联络员冲了进来,脸色苍白:“不好了!阿里不见了,他的房间留了一张纸条。”
杨名接过纸条,上面只有一句话: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