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血丝如同蔓延的蛛网,从未真正消退。睡眠被压缩到极致,往往是靠在椅背上短暂地闭目养神十几分钟,便被新的数据警报或系统提示唤醒。
高强度的工作和巨大的精神压力,让他清瘦了些许,但整个人的气势却如同被反复锻打的精钢,愈发沉凝内敛,带着一种即将出鞘的锋芒。
意识深处,烛龙冰冷而精确的信息流从未停歇:
【指令:实时监控超导磁体D7环段液氦循环泵轴承振动频谱。】
【指令:对比分析第一壁冷却回路当前热工参数与点火启动预案模型偏差。】
【指令:调用“炽翎”材料数据库,复核偏滤器主动冷却单元热应力承载裕度。】
【指令:执行等离子体约束磁场位形优化算法迭代(第37次),目标:提升初始约束稳定性0.5%…推演中…】
烛龙的存在,是他手中最锋利的尺和最冷静的脑。它将庞杂的数据转化为直观的决策建议,将海量的计算力用于优化每一个微小的环节。
但最终,那些需要直觉、经验和决断力的关键抉择,那些需要与现场工程师、与楚老周老激烈讨论甚至拍桌子定下的方案,依然需要陈羽墨去承担。他像一根坚韧无比的神经束,连接着跨越维度的知识宝库与冰冷现实的工程实践。
“陈总!”一名负责能量提取系统的工程师快步走来,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递上一份刚刚打印出来、还带着机器余温的报告,“与国家电网联合进行的首次模拟并网冲击测试报告!三次冲击,电网侧频率波动最大超出安全阈值0.15Hz!他们的总工…要求我们立刻优化缓冲滤波策略,否则…”
陈羽墨接过报告,目光如电般扫过关键数据。他没有立刻回应工程师,而是直接拿起加密通讯器,拨通了国家电网调度中心最高级别的专线。几秒钟后,一个沉稳中带着凝重的声音传来:“陈总工,数据看到了?波动太大!你们那‘太阳’还没点着,我们的电网可经不起这么折腾!”
“李总工,”陈羽墨的声音冷静得没有一丝波澜,“报告收到。波动源已定位,是次级能量转换回路的瞬态响应过冲。我已调整预案,增加一级动态无功补偿和主动阻尼控制模块。新的滤波参数和补偿策略已同步发送至贵方终端。请立刻复核,一小时后,进行第四次冲击测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显然在快速浏览陈羽墨同步过去的数据和方案。“…好!方案可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