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人还在辩解:“他平时温文尔雅,肯定是对方先挑衅的。”
超市里,有人偷拿散装食品被抓,竟对工作人员说:“这是我研究私有制的社会实验”;核酸检测队伍中,有人为插队背诵帕累托最优理论,还质问志愿者:“你们懂不懂资源分配效率?”
在图书馆,有人为独占自习室座位,连续一周用占位神器抢占座位,被制止后,反而投诉对方“不懂科研人的时间成本”;还有人在景区为拍摄学术风照片,擅自挪动文物摆件,面对劝阻时称“这是艺术创作对历史的解构”。
更极端的例子中,有人在航班上拒绝关闭电子设备,甚至用流体力学公式“论证”飞机起降时设备对信号无干扰。
高素质的核心,在于超越知识储备的人性温度。学历或许能赋予个体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但真正的素养体现在细微之处。
面对拾金不昧的普通劳动者,失主感慨:“你归还的不只是钱,是比学历更珍贵的人品。”
而对比之下,挪用公款的高学历者被质问时,却狡辩:“这只是财务周转,我有能力补回去。”
疫情期间,志愿者劝说高知分子配合防疫,对方却不耐烦:“我天天看文献,你们这些流程根本不科学。”
更讽刺的是,心理学博士在亲密关系中对伴侣说:“你的情绪波动,不过是认知失调的表现。”
法律专业高材生帮企业规避环保法规时,还向同事炫耀:“只要条文没明确禁止,就是合法的。”
医学教授为了实验数据,无视受试者风险:“科研总要有人做出牺牲。”
在宠物医院,有人因不满等待时间,直接闯入手术室指责医生“效率低下”,全然不顾正在进行的手术需要无菌环境;语言学博士在餐厅因服务员上错菜品,竟用专业术语长篇大论论证对方的“服务逻辑错误”,最后拒绝支付餐费,称这是对服务缺陷的合理抗议。
更离谱的是,有人在社区垃圾分类时,以“环保标准存在学术争议”为由拒绝分类投放;还有人在图书馆大声朗读学术论文,面对制止时,竟以“知识传播无边界”为由继续喧哗。这些对话和行为赤裸裸地暴露出,部分高学历者将知识异化为伤害他人的工具。
破除学历迷信,需要重塑对优秀的评价标准。例如,当企业宣布录用专科生时,负责人坦言:“比起文凭,我们更看重他在项目中体现的责任感。”社区开展美德积分评选时,居民们讨论:“帮邻居修水管的热心,比博士学位更值得点赞。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