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被苏州丝织业工人打死了一些手下人员,自己也被织工们驱赶出苏州府,从此再不敢过问苏州收税之事。
其原文曰:“织造太监孙隆,带管税事。本安静识事机,四月中至苏会计,五关之税日缩,借库银以解。颇严漏税之禁。”
所谓“安静识事机”,也即苏州的那些士大夫们都觉得这个太监在刚开始时是比较识相,不怎么搞事情,所以就默许他在苏州府待下去了。
但因为苏州当地的偷税漏税行为实在太过猖獗,本就很低的商业税收还不断缩减,以至于孙隆要通过挪借其他银子来填补这项窟窿,作为为皇家办事的太监孙隆,这才想到要打击当地的偷税漏税行为。
在一些当地人在投附孙隆之后,就向他提出一项针对丝织业征税的标准,每一张织机,每年收取税银三钱。
要说在明代,丝织业也是一个利润颇丰的行业。在一些笔记和小说里多有以丝织业发家致富者。比如曾经在万历朝为官的一名退休官员,曾在书中记载了成化末年其曾祖父以一张织机起家,很快就“家业大饶”,到其祖父辈兄弟四人继承家业,已经各富至数万金。
在《万历野获编》中也有相关记载“潘氏起机房织手,至名守谦者,始大富至百万”。当然了,不同种类的织机,不同品质的丝绸,不同技术工人生产出来的东西,其利润率也不完全一样,不能一概而论。
在一篇明人笔记里曾记载了这么一件事,说盛泽镇上的施复捡到六两银子,盘算用这笔银子可以添上一张织机,把这个织机所得利润积攒上一年,可以再添上一张织机。
若一张织机是六两银子左右,则一张织机一年所得利润至少也在六两银子以上。一年收税银三钱,也不过是利润的二十分之一,比起后世工商业的税率恐怕都要低上很多。更何况一张织机一年利润只有六两银子,还是编比较保守的估计。
而投靠太监孙隆的那些人都是苏州本地人,应该是比较熟悉当地的行情,深知丝织业的暴利,才有此提议。且不说还仅停留在提议阶段,即便真实施,从大的方面来说,也不过是国家应有的收税措施。
可没想到的是,随后就是“讹言四起”,当地的丝织业工人在各种流言煽动之下,发动暴乱。“填街塞巷,飞石击死建节,尽毁莘等十二家”,还抄掠了借钱给黄建节的一名乡绅的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太监孙隆当时就被吓得在一个朋友家里躲了两天,然后又乘小船逃到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