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以后,沈坤将姚家荡战场的倭寇尸体弄到一起,挖了一个个深坑进行集中埋葬,上面筑起高墩,把它取名为“埋倭山”,也有人称之为“埋倭墩”,用以激励和警示当地的百姓以及后人。
鉴于沈坤在抗倭一事中所做出的突出贡献,嘉靖三十八年,皇帝下达圣旨,欲任命沈坤为北京国子监祭酒。但是,沈坤还未及赴任,就吃了一场冤枉官司,被逮入诏狱。
沈坤受诬下狱主要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是因沈坤天生聪明能干,才能出众且又“任气违俗”,说话做事绝不随波逐流,不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非常讨厌阿谀奉承吹牛拍马。所以就难免就会招人嫉妒或仇视,正如俗语所说的“皎皎者易污,挠挠者易折”。
二是因为沈坤在训练乡兵的过程中,是要以军法来进行约束的,自然就要得罪到一些人,如果是官府的军队还好,别人无法随意的进行指责和抱怨。
但沈坤的乡兵却属于“民办”性质的,那些因犯错而受到过军法处罚的人,就会永远记住你对他的军纪制裁。
同时,鉴于官府方面的一些不作为行为,沈坤在安排巡逻防守、打仗杀敌的时候,也难免与官府发生一些摩擦,这些都是造成他后来被诬陷下狱的原因。
在沈坤去世后,朝廷虽然对他没有一个正式的说法,但是淮安当地的百姓们却十分怀念他。人们在姚家荡建立一座报功祠,纪念他的抗倭功劳。为了保存沈坤的遗迹,人们把沈坤家附近的抗倭屯了望所改建成了状元楼,以表示家乡人民对他的怀念。
后来又把他早年读书的新城南门楼修建一新,也称作状元楼。这座楼上面的匾额,出自万历年间淮安书法家熊斗阳的手笔。
详细的介绍完沈坤的相关事迹之后,叶绍袁轻轻的叹了一口气,然后就是一阵的沉默。
胡文霆忽然想起叶绍袁的夫人沈宜修也姓沈,于是就八卦的问了一句:“叶先生,是不是沈状元同叶夫人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渊源,否则您怎么会对他的相关事迹如数家珍般的熟悉呢?”
叶绍袁朝胡文霆摇了摇头之后,说道:“大将军,虽然沈状元他同我家夫人一样都姓沈,但事实上他们之间并没有任何的渊源,硬要说他们这间有什么联系的话,那只能说五百年前可能是一家的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下之所以对他的情况如此了解,那是因为在下也有着和他一样的心思,都想着为当地的百姓们做一些事情,可是在下却没有沈状元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