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夜深人静时,他偶尔会拿出贴身收藏的那块粗布,看着里面几缕在黑暗中幽幽散发着温暖金光的细软绒毛,怔怔出神。
几年后一个深秋的清晨,李二牛背上简单的行囊,锁上了那间住了半辈子的破茅屋。他没跟任何人道别,只是最后望了一眼村东头那株已抽出新枝、绿意盎然的老槐树,便转身,踏上了出山的小路。阳光落在他洗得发白却整洁的旧衣上,肩头位置,依稀可见几道浅浅的、被精心缝补过的爪痕印子。
他一路向南,辗转流离,最终在一个叫清水镇的地方落了脚。凭着山里人吃苦耐劳的劲儿和似乎开了窍般的手艺,他在镇子边缘搭了个简陋的木棚,做起了走街串巷的货郎。他卖些针头线脑、山货杂粮,价钱公道,童叟无欺。更奇的是,他仿佛有种莫名的运气,总能收到些成色极好又价格便宜的货物,或者在最需要的时候遇到愿意帮衬一把的陌生人。他的生意渐渐有了起色,虽不富裕,却也足够温饱,甚至攒钱翻修了木棚,还娶了个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的寡妇为妻。
清水镇北有座小土山,山上林木葱郁,山顶有座年久失修、香火寥落的无名小庙,庙里供着一尊泥胎剥落、面目模糊的不知名神像。李二牛每次路过山脚,都会不由自主地抬头望一眼山顶破庙的方向。成亲后不久,他竟鬼使神差地开始修缮那座破庙。
没有大张旗鼓,也没有募捐化缘。他独自一人,利用走街串巷的空余时间,扛着木头,背着瓦片,带着简单的工具,一步步走上山去。他默默地清理庙里的杂草蛛网,修补漏雨的屋顶,更换腐朽的梁柱,用自己攒下的钱买了些颜料,一点点地、笨拙地描摹着那尊神像模糊不清的五官和衣饰。
没人知道他在雕琢的是哪路神仙。那神像的眉眼,被他塑得有些奇特,细看之下,竟隐隐透着一丝非人的锐利和一种难以言喻的慈悲。神像身披的袍服,也被他用靛青和土黄的颜料细细描绘,衣襟袖口处,甚至被他用极细的金粉,勾勒出几道若有若无的、如同某种动物绒毛般的纹理。
庙宇修葺一新,虽依旧不大,却干净肃穆。李二牛在庙门旁立了块小小的木牌,没有题写庙名,只刻了三个朴拙却端正的字:“有求祠”。
清水镇的百姓起初觉得这货郎怪异,但见他修庙诚心,庙宇虽小却也整洁,渐渐地,有些遇到难事的人,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有求祠”里拜一拜,烧炷香,默默诉说心事。奇怪的是,这些人的烦心事,往往在不久之后,总能以某种意想不到的方式得到缓解或解决。或是久病得遇良医,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1页 / 共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