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sp;至于收回来的水比例有多少、温度有多高,这些指标性的问题都是可以慢慢优化的。
\n
后来他又经过几年微调改良,到大明覆灭准噶尔时,罗伯特.胡克总算也造出耗煤指数能压到3的蒸汽机了,总算是彻底追平了瓦特。
\n
可见科技进步也都是一点点微调的,过程中其实都有路径可循,并不是靠天降伟人、一个牛逼东西就能直接凭空出现。
\n
朱树人最终对胡克的研发也是非常肯定,还鼓励他两个技术方案都不用扔掉,完全可以都发展,用于不同工况环境的测试。
\n
比如,在水资源丰富而煤炭值钱的地方,就可以多实验费水省煤改型。
\n
而如果在航海这种环境下,甚至穿越沙漠的火车(当然现在还没发明出火车头和蒸汽船引擎),澹水很稀缺,就可以相对倾向于省水费煤。
\n
这个思路一打开,允许下面科研人员自行发挥,大明的科技进步就愈发百花齐放,自由奔腾。
\n
至于蒸汽机改良,那不过是一个代表性的缩影罢了。余者创新千百,不可一一赘述。
\n
……
\n
不过,虽然大多数小成果不值一提,但胡克的老对头的成果,还是值得说几句的——
\n
这事儿朱树人也不得不感慨历史的惯性,因为来到大明之后,胡克最终还是跟牛顿结下了梁子,这一点完全没有被蝴蝶效应改变。
\n
以至于胡克牛逼了之后,牛顿也是非常奋发,想要证明自己,把胡克给彻底压过去。
\n
说起胡克和牛顿的恩怨,其实稍微懂点科学史的看官也都知道,主要是因为两人在光学领域的观点见解截然相反、针锋相对。
\n
胡克继承了波义尔的学说,认为光是一种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