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枪换了。
\n
一鸦的时候英国人还在用燧发枪,说到底就是舍不得银子,觉得全面换装火帽没必要。直到又过了十几年,英法联军帮奥斯曼人攻克里米亚打罗刹人,才算在战前全面紧急换装好火帽枪。
\n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朱树人吩咐军工部门研发早期型防水火帽技术,提升火枪可靠性,倒也不存在太逆天的技术壁垒和代差。
\n
大冶兵工厂在灭清时生产的“武昌造”,水平大致相当于西方的沙勒维尔1763型,这方面积累的经验已经很丰富了。
\n
再要进步到英国的曼顿1815型,中间理论上也就五十年的代差,而事实上当时在西方,从1760年代七年战争结束后,到1780年代法国内战、米国独立爆发前,各国都没什么危机意识,军工研发也一度停摆。
\n
所以实际上,放到战争年代,这也就是三十年的技术代差而已。如今有了朱树人的指导思想和路线点拨,想弥合三十年的技术代差,努努力还是够得到的。
\n
……
\n
把冶金、机械、加工领域可以补的技术短板大致规划了一番后。
\n
朱树人觉得直接军事层面的攀科技,基本上也就够了。
\n
未来几年剩下的科技工作重点,都该往那些军民两用的领域挖潜。毕竟如今还是和平建设为主,科技树不能太往穷兵黩武的方面偏。
\n
某些技术目标,如果可以用军民两用的科技、来缓缓实现,就没必要专注于纯靠军事科技来急于求成。
\n
比如,在此前讨论“热带潮湿环境步枪可靠性”问题时,朱树人就发现了,如果能从民用化工领域把无烟火药的量产成本和生产规模打下来,那就比给火枪本身设计一大堆复杂防水结构,要划算得多。
\n
因为那些复杂的火枪机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5页 / 共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