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武七年开始,朝廷设置常平仓收购余量储备作未来的军粮,当年就在北方筹集到了两三百万石之多的余粮——这个数字绝对是温和购粮所得,并没有任何急于求成,不用敏感联想。
\n
到了隆武八年,北方收购筹集的余粮进一步增长到了七八百万石之多,积蓄已经足够再次发起一波规模达数十万人的、持续一年以上的军事行动了。
\n
同样,在这三年里,南方的农业生产虽然没有明显的进步,但工商业和科技的进步却非常明显。
\n
从笛卡尔这样的科学家,到塔斯曼这样的探险家、地理发现者,再到沃邦这样的军事工程学家,统统在开放的学术环境内,为大明效力。杨森.塔斯曼这几年还不断从刚刚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的欧洲往大明挖人。
\n
作为大明工部尚书兼科学院系统的最高负责人,朱树人的大舅子兼同年好友方以智,也是竭尽全力,为下面的科研人员提供最好最包容的研究环境和硬件条件。
\n
工程师们在化学领域的进步是最明显的。自从六七年前、朱树人第一次搞出硝化纤维,也就是火棉以来,那种新式无烟火药原本生产成本很高,只能给线膛枪兵为主的少数先进、精锐部队使用。此后火棉的生产效率、成本一直没有得到明显的改观。
\n
现在,在中西合璧的团队互相启发下,加上严密的研发管理、优握的实验室条件和激励制度,土法制硫酸、土法制硝酸和最终的火棉生产,都提高了数倍效率,
\n
如今大明绝大多数的后膛装填火器,将来都可以统一配发无烟发射药了,也算是一场质变的军工实力升级。
\n
而且化工产业的技术升级,对军事以外的提升其实更大。能更低成本土法制硝制硫后,还有很多副产品可以被捎带着弄出来。
\n
朱树人本人在这个过程中,也忍不住开点小挂,帮着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导技术人员们的研究。
\n
&nb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