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则,我们锻造的国之重器,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你的意思是?”王干事问道。
“成立‘磐石产业创新联盟’!”陈默斩钉截铁,“由研究所创新特区、联合技术验证中心牵头,联合红星厂等核心应用方,以及装备发展部、工信部相关部门,共同发起。目标:以‘磐石’技术标准为牵引,打通从材料冶炼到核心部件制造的全产业链条,提升整体制造精度和质量水平!”
“具体怎么做?”沈清秋追问。
“三步走!”陈默思路清晰:
1. 标准输出与认证: 将验证中心针对‘磐石’基体要求制定的那套严苛的工艺参数、质控标准(渗碳均匀性、硬度梯度、表面粗糙度等),进行降维和适应性改造,形成一套适用于不同层级供应商的、可执行的‘磐石伙伴’分级技术标准体系。建立认证机制,通过认证的企业,才有资格进入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并获得技术支持和订单倾斜。
2. 技术赋能与共享: 联盟设立‘共性技术攻坚基金’和‘工艺提升服务站’。
基金: 资助联盟内企业针对关键共性难题(如高纯净度钢冶炼脱气、大型复杂铸件精密成型、老旧热处理设备智能化改造)进行联合攻关。验证中心和研究所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验平台。
服务站: 由验证中心派出像赵铁柱这样的“工艺神医”组成流动小组,深入中小配套企业,针对具体生产线的具体问题(如某台炉子温度不均、某条加工线尺寸波动大),进行“把脉问诊”和“精准手术”,传授过程控制方法(SPC),帮助建立基础的质量管理体系。技术不是施舍,是帮他们建立自己‘造血’的能力。
3. 需求牵引与协同: 联盟建立信息共享平台,核心企业(如红星厂)定期发布未来需求预测和具体技术指标要求。中小配套企业可根据自身能力提前布局技改,避免盲目投入。同时,组织联盟内“产学研用”对接会,让研究所的前沿技术(如某种新型耐磨合金粉末)能更快找到应用场景(如某家液压件厂需要提升阀芯寿命),也让工厂的痛点(如某铸造厂废品率高)能更快反馈到研究端。
“这…会不会太理想化了?”一位参会的老专家有些疑虑,“那些小厂,设备老旧,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让他们一下子达到那么高的标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是‘一下子’!”陈默强调,“是‘分级’!最低级别的‘伙伴’,可能只要求比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