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人静,宿舍里鼾声轻微。陈默借着厕所昏暗的灯光,锁好隔间门,拿出那本《趣味物理小实验》,翻到伺服电机原理那几页手绘图。结合王振邦和张振华的话,前世的知识迅速贯通。他拿出笔,在空白处飞快地画着:
* 光电信号输入 -> 信号处理(比较器?) -> 驱动电路 -> 伺服电机旋转 -> 带动激光头指向…
一个粗糙但完整的“目标指示-激光照射”闭环雏形,在他笔下逐渐清晰!虽然现在只能用低功率激光“吓唬蚊子”,但**这套“发现-锁定-指示”的框架,就是未来火控系统最原始的神经!**
他不知道的是,在特训营“辅导员”值班室里,王振邦正和一位穿着便装、气质精悍的中年人(代号“山鹰”)一起,看着监控屏幕上陈默在展台演示的画面回放。画面被放大,聚焦在那个红色激光二极管和微型继电器上。
“光源是635nm红光激光管,封装工艺…像是所里(某光机所)前两年的小批量实验品。继电器是军用级微型密封电磁继电器,抗冲击型号。” “山鹰”的声音低沉而精准,“来源?”
“张振华渠道,报备过。”王振邦推了推眼镜,“重点是这孩子怎么用的。光电触发,继电器控制通断,思路清晰。手动云台是幌子,他真正想要的是自动追踪。他问了我伺服电机。”
“胃口不小。”“山鹰”嘴角微扬,“脉冲管那边数据传回来了?”
“林卫国刚同步过来。最新一次实验,压力波形震荡特征更明显了,初步判断进入弱爆震状态。能量转化效率估算值…很惊人,远超同等尺寸的微型涡喷模型。”“山鹰”的眼神瞬间锐利如刀!
“还有,”王振邦补充道,“他引导邻家小孩做的硝糖火箭,虽然粗糙,但飞行稳定性和初速测算值也远超同龄水平。那孩子(王小磊)是个好苗手,直觉惊人。”
“山鹰”沉默片刻,手指在桌面上敲击出无声的节奏:“‘星火’已成势,‘火苗’也点着了。青河这小池塘,快装不下了。‘燎原’计划,该启动了。通知‘护林人’和‘园丁’,特训营结束,直接带‘星火’和‘火苗’的档案,去‘基地’。首长要亲自听汇报。”
“基地?”王振邦微微一怔。
“嗯,新家。”“山鹰”站起身,望向窗外省城的万家灯火,“一个能让‘玩具’,变成‘国之重器’的地方。”
几天后,特训营闭营仪式。陈默那个“半成品激光枪”得了个“创新潜力奖”,不痛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