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爬升斜率更高了!”张铁蛋记录着数据。
“推力感觉更猛了!架子晃得厉害!”赵铁柱感受着手中的震动。
陈默飞快地在实验日志上记录:**“管长L=25cm,管径D=1.5cm,燃料量M=0.5g,进气压力P=0.5atm。压力波形:陡峭单峰+后续衰减震荡。推测:爆燃向爆震过渡临界状态!初步捕捉到不稳定爆震波特征!”**
**这简陋的合金管里,正孕育着接近音速的毁灭之力!** 每一次成功的震荡波形,都让他距离前世实验室里那些轰鸣的庞然大物更近一步。他沉浸在数据分析和参数优化中,反复调整管长、喷口收敛角、燃料注入位置、进气压力,像一位执着的雕刻家,用实验这把刻刀,一点点雕琢着“脉冲爆震”的雏形。
就在陈默与合金管较劲时,一份来自省城的“邀请函”,打破了表面的平静。
邀请函是发给红旗小学和陈默家长的,落款是“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组委会暨未来科学家特训营筹备办公室”。措辞热情洋溢,高度赞扬了陈默在《少年科学画报》上的作品和展现出的创新精神,特邀他作为本省小学组代表,参加寒假在省城举办的“首届未来科学家特训营”,与全省选拔的科技小天才交流学习,接受“知名科学家”指导,并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小发明。
王校长拿着烫金的邀请函,手都在抖。这可是省里的官方平台!比画报更硬!红旗小学要出名了!他立刻召开全校大会,把陈默夸成了“全校的骄傲”。
陈建国和李秀兰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出息,忧的是去省城,人生地不熟,孩子才多大?
陈默本人却很平静。**“特训营”?“知名科学家”?** 前世他参加过太多类似的“人才计划”,深知其流程。多半是参观实验室、听院士讲座、做些简单的科普实验。真正的核心?不会轻易展示。但…这是一个跳出青河县,接触更广阔资源和信息的机会!值得一去。
林卫国和张振华的反应则更为微妙。两人在活动室“偶遇”。
“省里的动作…比预想快。”林卫国擦拭着一个电阻,声音低沉。
“名义很好,‘特训营’。”张振华调试着万用表,“但鱼龙混杂。省科委、科协、甚至…其他系统的人可能都会关注。”
“是个窗口,也是考验。”林卫国放下电阻,眼神锐利,“‘星火’不能灭,也不能过早暴露在狂风里。得有人跟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