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底,莫里斯方阵的 “不败”,是建立在欧洲战场的战术共识上;而当它遇上跳出这种共识的对手 —— 用灵活打破僵化,用火力瓦解协同,用地形限制展开 —— 溃败便成了大概率事件。这或许正是奥克森谢尔纳在城堡中百思不得其解的关键:他赢了 “兵力数字”,却输在了 “战术代差” 之外的 “规则颠覆”。
此外,奥克森谢尔纳可能忽略了 “士气差” 的隐性影响:瑞典溃兵本就因先前的战败士气低落,面对明军陌生的战术,极易因恐惧而崩溃。因此,他寄希望以塔尔图城堡守住利沃尼亚的土地显然是徒劳的。
而明军或许刚经历胜利,指挥层对欧洲方阵的弱点早有预判,毕竟有伪军事家朱由校的存在,战术执行更加的果断。
在取得野战胜利之后,明军没有给瑞典人更多喘息的机会。
两天之后,便迅速发动了对塔尔图城堡的攻势。
明军攻占塔尔图城堡的战术,本质是将 “火力压制”“工程突破” 与 “步炮协同” 熔于一炉,精准针对了欧洲中世纪城堡的防御弱点 —— 这种打法既带着明朝边军攻城的实战智慧,又融入了东西方火器技术碰撞的新变量,让习惯了欧洲传统攻防逻辑的瑞典守军猝不及防。
塔尔图城堡作为瑞典在波罗的海的前沿据点,是典型的欧洲石砌城堡:高厚城墙、棱堡式塔楼、护城河。守军依托垛口用滑膛枪、火炮防御。但这类城堡的致命缺陷是:火力点固定且数量有限,且守城火炮射程与威力远不及明军的重型火器。
明军的破局第一步,是用 “远炮轰压制,近炮打缺口” 的梯次火力撕开防御。
明军先是以十二磅炮部署在城堡火炮射程外的壕沟高地,瞄准塔楼和主城门,几轮齐射便摧毁了守军的核心火力点,同时在近距离用迫击炮的曲线弹道,覆盖城墙垛口,迫使守军不敢露头,为后续工程作业扫清障碍。
欧洲城堡的防御核心,在于 “以地形拒敌”—— 护城河、陡坡、开阔的城下地带,本是守军射杀攻城者的 “死亡区”。但明军的壕沟挖掘,恰恰是用工程手段 “抹除” 这些屏障。
工兵从城堡火炮死角开始,挖掘宽 1.5 米、深 2 米的蛇形壕沟,逐步向城墙推进。壕沟两侧堆土成墙,既掩护步兵移动,又能让藏在沟内的迫击炮随时抬头轰击城头。这种 “步步为营” 的推进,让守军的滑膛枪和三磅炮难以发挥作用,散弹和实心弹要么被土墙挡住,要么越过壕沟打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