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瑞典语的祷词随着队列推进节奏起伏。“装弹时默念《诗篇》第 20 篇,射击时想着上帝的荣光!” 牧师的声音盖过了火绳燃烧的噼啪声,当滑膛枪齐射的白烟升起时,队列里没有一人擅自移动 —这就是瑞典军队强大的地方。
纳尔瓦要塞的司令官日志详细记载着这种战术的威力:去年冬季与俄国哥萨克的遭遇战中,五十名瑞典火枪兵在四十步距离内五次齐射,就击溃了三百人的骑兵冲锋。“那些哥萨克的皮帽像被冰雹砸过,” 日志里写道,“他们宁愿冲进冰窟窿,也不敢穿过我们的火力网。” 要塞墙角堆着缴获的俄式长斧,斧刃上的缺口见证着那场溃败。
古斯塔夫二世创立的专业化编制在此地落地生根:每个团下辖三个营,长矛兵、火枪兵、骑兵按 2:2:1 的比例配置。军需官按人头分发黑麦面包时,会额外给火枪兵多配半磅铅锭 —— 这是对他们 “上帝之拳” 角色的特殊优待。牧师们则带着忏悔册随军行动,士兵若在训练中违反纪律,需在祷告时公开认错,否则不得领取圣餐。
多尔衮,明军的征北大将军,陆军上将军衔,其麾下更是统领着整整17个师、多达21万的强大兵力。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要想在相对面积较小的因格里亚地区完全展开,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于是,进入六月后,多尔衮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重要决策——分兵。他将曹变蛟的第 6 军作为主攻力量,目标直指卡累利阿一线。一旦成功夺取该地区,第 6 军便可以长驱直入,直接攻入芬兰公国的境内。
为了确保曹变蛟的第 6 军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多尔衮还特意为其配备了两千余名来自俄境内的芬兰族仆从军。这些仆从军熟悉当地环境,能够为第 6 军提供有力的支援和协助。
而在纳尔瓦方向,多尔衮将攻城的任务交给了鳌拜的第 3 军,并将近卫第1军的2师配置给了他,这支加强军需要在冬季来临之前,拿下纳尔瓦要塞,并像一枚钉子,死死的钉在那里。
与此同时,在普利科夫城,尤人龙的第 2 军将沿河展开,以应对来自利沃尼亚方向的瑞典军可能带来的威胁。这样的部署,使得明军在各个关键方向都有了可靠的防御力量,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防线体系。
而作为主攻方向的圣彼得堡,多尔衮自然是由自己担任主帅,麾下近卫第1师、赵良栋的第4军、张勇的第5军。
紧跟其后的,则是书库尔岱青的斯拉夫第1军团、基辅公爵阿尔塔蒙的第2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