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十三(耐盐碱大豆)。
极早熟荞麦,工作人员说此物四十天就能收获,号称短期口粮保障。
但是最奇怪的还是一个叫希森六号(就是马铃薯)的农作物。
沙土亩产六千斤。
王云裳彻底按捺不住,猛地站起身来。
死死盯着那墨色的字迹,简直难以置信。
虽然自己的弟弟是个废物,但是他最大的优点就是不会信口开河。
这也是为什么她派王知白过去的原因。
这个希森六号。
她必须弄到,无论是用什么代价。
强忍着心绪往下看。
司农寺的派出农技推广队,每县二十人指导种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年前就实现了:灾年有粮,丰年有余。
此外,我还打听到秸秆还田、盐碱地改良、地膜覆盖、移动式温室等名字。
具体情况还在渗透,初步猜测是庆阳粮食丰收的关键。
姐姐在庆阳真的是太耗钱了。
下次让人多送一些钱过来,打听关系请客喝酒真的不够用啊....
收起信件,王云裳陷入了沉思。
她本以为陆沉舟只是一个武将。
没想到这段时间的监控来看,他就跟一个普通人无异。
除了在家陪妻儿,就是扎进农田里捣鼓一些神奇的东西。
不像兵马大元帅,倒像个老农。
开玩笑,陆沉舟本来就是农民。
说到行军打仗他不擅长。
但是你说他不会种地,他可要跟你急了。
作为蓝天救援灾后重建的一员,这个世界没人比他更专业。
下午的司农寺热闹非凡。
无他,陆沉舟农业小课堂又开课了。
王知白也狗狗祟祟地躲在角落里偷听。
“先前我们说过土壤的不同,对于种植的收成有非常大的差别。”
“但是庆阳的土壤就是这样,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增加收成呢?”
“有的兄弟,有的.....”
“那就是肥料!”
陆沉舟在黑板上刷刷写下几个大字。
“地要测,肥要配,虫要早知,药要慎使。”
众人纷纷在手中的小本子里记下。
“示范田那边,你们可以率先实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