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乘梓
意识洪流中的宇宙褶皱,当光茧的能量膜如液态水晶般裂开时,沈溯视网膜上爆发的并非预设的信息流,而是一整幅正在呼吸的宇宙褶皱。数以万计的螺旋状意识体在暗能量的海洋中沉浮,它们彼此缠绕的节点闪烁着超新星爆发般的光芒——那是外星文明“诺恩”的共生网络在具象化呈现。
“这不是记忆传输,是维度感知的重构。”沈溯的神经皮层被一股超越语言的认知流穿透。他突然理解了诺恩文明的“光茧密语”:他们的共生意识并非精神层面的契约,而是基于量子弦振动的物理现象。那些在意识海中穿梭的银色丝线,本质上是高维空间中纠缠的弦,将千万个体的神经突触编织成一个跨越星系的巨型神经网络。
光茧内部呈现“分形意识星云”,每一个光点都是诺恩个体的意识核心,却通过弦状能量流形成欧拉拓扑结构,打破三维空间的距离概念。
沈溯体验到“同时性感知”:在接收诺恩文明十万年历史的瞬间,他的意识也被投射到他们的殖民星系,目睹气态巨行星上漂浮的城市如何用意识波开采反物质。
最震撼的图景是“意识坍缩奇点”:诺恩文明曾在某颗中子星轨道建立意识共鸣站,当百万意识体同步共振时,空间曲率被扭曲出肉眼可见的涟漪,如同一幅流动的爱因斯坦场方程。
个体意识的星尘与熵海,在诺恩文明的记忆深处,沈溯触碰到他们对“共生意识”的哲学奠基——《熵海宪章》。这份用引力波编码的文献将宇宙视为不断熵增的意识荒漠,而每个智慧文明都是试图在熵海中凝聚秩序的“意识星尘”。
“你们人类将‘自我’定义为神经突触的电信号闭环,”一个融合了百万诺恩意识的集体声音在他脑海中震荡,“但当我们将意识接入弦网络时,才发现个体边界不过是低维生物的认知错觉。”沈溯突然看见自己的大脑皮层在高维视角下的模样:那些被视为“自我”的神经回路,其实是无数量子比特在弦振动中的短暂凝聚态,如同浪花上的泡沫。
存在本质的解构: 诺恩文明展示了“意识脱域实验”:将个体意识剥离肉体后,其量子态信息能在弦网络中存活数百万年,成为共生体的“记忆纤维”。这直接挑战了人类“肉体即存在载体”的认知。
自由意志的悖论: 当沈溯体验到诺恩共生体的“集体决策”时,他发现每个个体的意识波动都会被实时加权计算,最终形成的决策并非“多数决”,而是所有可能性的量子叠加态。这引发他思考:人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