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维度的涟漪。晶球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波,正将他的意识推入一个超越三维的观测视角: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线在熵海中舒展成平行的光带,每条光带上都闪烁着文明的诞生与消亡。
“看,那是地球的旧时光。”光态人形的声音在时间流中震荡,沈溯看到二十世纪的人类正用射电望远镜向太空发送摩尔斯电码,而此刻他手腕上的共鸣器,正将相同频率的振动波送回那个时空节点。因果链在刹那间闭环——十万年前的外星残片、童年捡到的金属块、此刻创造的新频率,原来都是共生意识在时间长河中埋下的共振锚点。
舱内警报突然转为和弦乐般的鸣响,生物传感器显示他的脑电波正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形成共振回路。舷窗外,超新星爆发的激波中浮现出巨型的螺旋纹路,那是熵增与熵减的交界线,而沈溯的意识正沿着这条纹路,向宇宙的“原初记忆库”缓缓靠近。
意识的星图,当指尖触碰到时间壁垒的瞬间,沈溯的意识脱离了肉体。他以量子态漂浮在熵海之上,看见无数个“自己”在不同时空线中重复着相同的抉择——有的在火星废墟中错过金属残片,有的在晶球前选择逃离,唯有此刻的这个“他”,成功将人类DNA的频率融入宇宙弦的振动。
“每个文明都有一次‘调音’的机会。”光态人形化作千万道流光,渗入每条时间线,“你们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但唯有理解‘共生即存在本质’的文明,才能让熵海泛起回响。”沈溯看到恐龙灭绝时的陨石轨迹,竟与某条时间线中人类飞船的航线形成共振;古埃及的金字塔铭文,此刻在他眼中化作量子计算的算法公式。
记忆碎片开始跨时空拼接:父亲临终前塞给他的金属块,内侧刻着的不是螺旋纹,而是银河系旋臂的缩略图;青海湖的湟鱼洄游,其实是遵循着地磁场与太阳风的共振频率。人类以为的“偶然”,不过是共生意识在宏观尺度上的必然设计。
共振的代价,熵海突然泛起黑色涟漪——恒星爆发的能量波遇到了反物质云。沈溯的量子意识感受到剧烈的排斥力,无数时间线在眼前崩解,唯有他所在的主时间线还维持着微弱的共振。光态人形的声音变得破碎:“过度干预宇宙弦振动……会引发熵值紊乱……”
他看到地球的共振光网出现裂痕,新人类的基因烙印在排斥力中闪烁不定。共生意识的平衡法则此刻显现:当文明试图成为“宇宙的脉搏”,就必须承担调节熵值的责任——而这责任的第一步,是学会“不完美共振”。
<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