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被拖走时还在挣扎哭喊,“陛下饶命” 的哀嚎渐渐消失在殿外,只留下地上一滩水渍。
萧桓转向谢渊,眼中的寒意散去,添了几分赞许:“谢御史所言‘亲征三利’,句句切中要害,字字关乎国本。” 他站起身,龙袍在烛火下舒展,带着帝王的威仪,“朕决定,三日后亲征北疆!命谢渊为‘赞画军务’,随驾同行,持尚方宝剑,凡贪腐失责者,可先斩后奏!”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百官:“定国公徐昌留守京师,辅佐太子监国,总领京畿防务;兵部尚书岳峰即刻调拨粮草十万石、弓弩五千副,三日内务必运抵居庸关,延误者以通敌论处!”
最后,萧桓的声音传遍大殿,震得梁柱都在微微发颤:“朕要让北疆的将士知道,朕与他们同守江山;要让天下的奸佞知道,国法面前无人能逃;要让北元知道,大吴的土地,一寸都容不得你们觊觎!”
谢渊躬身领命,青袍的褶皱里藏着彻夜未眠的疲惫,却更藏着沉甸甸的决心。他望着萧桓坚毅的背影,心中百感交集 —— 这场朝堂博弈虽胜了一局,但他清楚,北疆的风雪里,还有更多的阴谋与考验在等着他们。殿外的朝阳正透过窗棂照进来,将君臣二人的身影叠在一起,像一道即将穿透阴霾的光。
片尾
王林被打入诏狱后,其党羽张谦、李昌等人纷纷被牵连,朝堂为之一清。谢渊日夜筹备亲征事宜,核查粮草、军械,确保万无一失。北疆的将士们听闻皇帝即将亲征的消息,士气大振,大同卫残部更是主动出击,收复了两座被北元占领的烽火台。一场关乎国运的亲征即将拉开序幕,而隐藏在暗处的阴谋,也将在北疆的风雪中逐渐浮出水面。
卷尾
《大吴史?德佑实录》 载:“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五,谢渊上‘亲征三利’疏,言‘振军心、查弊案、慑宵小’,附王林通敌账册、书信为证。帝览奏大悦,斥王林‘奸佞误国’,命打入诏狱。遂定亲征之策,以谢渊为‘赞画军务’,三日后启行。
论曰:‘亲征之议,本多争议,然谢渊以忠直之言、确凿之证,陈明利弊,终定帝心。此举不仅振边关士气,更揭朝堂奸邪,实乃‘一箭三雕’之良策。可见国之安危,不在亲征与否,而在用人之明、去奸之决。谢渊之忠,足以安邦;萧桓之明,足以定国。’
(德佑二十九年十一月十七,亲征大军整装待发,玄夜卫已先行北上,清理沿途障碍。)”
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www.qibaxs10.cc)玄桢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6页 / 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