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出裂痕,"泰昌帝御赐的验印锥共九枚," 他展示锥柄的 "风宪" 刻字,"每枚锥尖都有独一无二的缺口 —— 宗正卿的验印记录用的是三号锥,可那年冬至祭天,三号锥分明在礼部!"
靴声如雷,宗人府典吏李通带着四名玄夜卫踢门而入,腰间十三节玉牒链撞击声与那年刺客如出一辙。"谢渊!" 他的象牙笏板直指案头,青玉纽扣在火光下泛着冷冽的光,"私扣宗室玉牒链,按《宗人府条例》卷七,当处 ' 斩监候,籍没家产 '!"
谢渊举起盖着宗人府大印的《宗室玉牒查验单》,朱砂批注穿透三层宣纸:"今晨在宗正卿陪同下验牒," 他的指尖划过 "第三节裂纹走向不符,疑为后配" 的朱批,"新玉节冰裂纹呈 ' 川' 字形,而《玉牒链纹定式?元兴朝》第三条:' 凡玉牒链纹,必依年号首字取象,元兴元年当取" 元 "字右半,即" 仁 "字纹 —— 李典吏敢说这新节不是伪造?'"
李通手按佩刀的指节发白:"新帝即位,更换玉牒链纹乃... 乃旧例..."
"旧例?" 谢渊突然展开魏王案拓片,将两张拓片在烛火下重叠,"七年前缺 ' 烈' 字节,今年缺 ' 漓' 字节," 他的验印锥沿着拼接后的暗纹游走,"两节相合,正是 ' 元兴 ' 年号的籀文写法,外沿轮廓与《大吴舆图?江西卷》的宁王庄田边界完全吻合 ——" 锥尖猛地戳在地图上的 "三千顷" 标记,"而这里,正是元兴帝当年扩建的军屯!"
李通的笏板 "当啷" 落地,玄夜卫的刀鞘摩擦声在室内回荡。谢渊却从袖中取出《大吴律?职制律》,红笔圈出 "欺君罪" :"宗室玉牒纹式不符,宗正卿当斩;" 他的目光扫过李通青白的脸,"而你," 指尖划过 "伪造查验记录" 的条款,"按《问刑条例》卷二十一,当处 ' 凌迟处死,家属发配烟瘴之地 '—— 还要我念出《大明会典》的连坐条款么?"
片尾
子时的梆子声敲过三声,暗卫的密报终于送达:"襄王府近三月购入庐山茶梗两千斤,皆用宗人府火漆封印。" 谢渊望着密报上的锯齿纹火漆,田册火漆印完全一致。案头的田册边缘,暗红的茶渍与朱砂混合,竟渐渐显露出 "三万顷" 的笔锋 —— 那是左手书写的痕迹,与陈懋的批文如出一辙。
他摸出玉牒链的两节断玉,冰裂纹在月光下泛着青光。宗人府的飞檐在夜色中投下阴影,仿佛无数只手在争夺这小小的玉节。谢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