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就是..."
"一百块。"夏澜接话,"一个月三千。"
会场瞬间炸开了锅。三千元!这在1979年的农村简直是天文数字!
"安静!安静!"老村长敲着烟袋锅,"听阿桃说完!"
夏澜趁机讲解了初步规划——先集中改造五户作为示范,主打果园采摘和农家饭;等有了口碑,再扩大规模;同时工厂开设直销点,卖特色产品...
"这不就是你说的...SW啥分析?"沈毅在下面小声提醒。
夏澜会意,立刻用门板当黑板,画出简易的SWOT分析图。村民们虽然不懂洋名词,但看到实实在在的利弊分析,都频频点头。
"还有问题。"夏澜严肃起来,"服务质量怎么保证?卫生标准怎么统一?价格怎么定?"
这些问题像一盆冷水,让发热的头脑冷静下来。是啊,光有热情不够,得有规矩。
"我有个想法。"沈毅突然站起来,"部队有《内务条令》,咱们可以编个《接待守则》。"
他拿出几张纸,上面用工整的字迹写着"十要十不要":要热情待客,不要强买强卖;要干净整洁,不要脏乱差;要明码标价,不要坐地起价...
"好!"老村长拍板,"就按这个来!"
接下来的日子,夏家村进入了"战前准备"状态。夏澜按照管理学的组织架构,成立了接待组、后勤组、安保组和财务组,各司其职。
最有趣的是沈毅组织的"军事化培训"。他把民兵拉出来,用演练战术的方式模拟游客接待——"敌情"就是游客的各种需求,"作战方案"就是服务流程。严肃的军事作风和乡村旅游的轻松氛围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连老村长都看得直乐。
"这帮小子,种地没见这么上心!"他吧嗒着烟袋,眼里却满是欣慰。
夏澜则忙着制定更详细的管理制度。她用复写纸誊写了二十份《服务标准》,从餐具消毒到厕所清洁,事无巨细。又设计了统一的账本和价格表,确保透明公正。
每晚回到房间,她还要继续钻研那几本管理书籍,把学到的知识立刻应用到实践中。这天深夜,她进入空间,发现石碑的能量恢复到了50%,功能又恢复了一些。
"模拟旅游开发运营。"她命令道。
石碑投射出全息影像,显示游客在夏家村的活动轨迹。夏澜尝试调整不同参数——当她把采摘价格从5毛降到3毛时,游客数量立刻增加了30%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