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摘野果,体验乡村野趣。
中午,夏澜召集了几个头脑灵活的年轻人,说了这个想法。出乎意料,年轻人接受度很高。
"这主意绝了!"张叔的儿子张小虎一拍大腿,"我去县里学徒时,就听师傅说城里人现在可稀罕乡下东西了!"
"我家那口子在供销社说,现在蜂蜜都供不应求。"刘婶的媳妇插嘴,"要是能让人直接来买,还能多卖钱!"
夏澜趁热打铁,带着他们实地考察了几个适合开发的点位——村口的百年老槐树、东山坡的观景台、西洼子的鱼塘、南坪的果林...每到一个地方,她就讲解可以做什么项目,年轻人听得两眼放光。
但老辈人的反应就没这么乐观了。
"啥?让城里人来咱家吃饭?"马大爷的烟袋锅差点掉地上,"这不成了旧社会开茶馆了吗?"
"不是白吃,是交钱..."夏澜解释。
"更不像话了!"老支书直摇头,"咱们贫下中农怎么能收钱呢?这不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吗?"
夏澜早有准备:"支书,这叫'城乡交流',是响应国家号召。城里同志来体验农村生活,我们收点成本费,改善社员生活,怎么能算资本主义呢?"
她拿出准备好的文件,指着上面"加强城乡物资交流"的字样,一番话说得老支书将信将疑。
"再说,咱们可以先从工厂参观开始。"夏澜退而求其次,"这个绝对没问题吧?食品厂本来就是集体企业。"
这个折中方案得到了同意。老支书勉强点头:"先试试看吧,别搞太大动静。"
傍晚,沈毅从县里回来,带回了好消息和坏消息。
"好消息是,县里确实在鼓励'城乡交流',有些村已经搞起了'学农基地'。"他递给夏澜一叠资料,"坏消息是,需要旅游局和公社两级批准,手续很麻烦。"
夏澜翻看着资料,眉头渐渐舒展:"不麻烦还轮不到我们呢!正好可以建立门槛。"她指着其中一条,"你看,需要提供住宿、餐饮、安全保障...我们村完全符合条件!"
当晚,夏澜进入空间,发现石碑的能量恢复到了35%,溪水已经恢复了正常流动,作物也开始重新生长。她走到控制台前,输入"旅游开发模拟"指令。
令人惊喜的是,石碑投射出全村的三维立体图,她可以用手指标记不同区域,系统会自动模拟开发后的效果。夏澜兴奋地将东山坡标为"观景台",模型立刻显示出修建步道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