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河村李大爷被陈平安从死神手中夺回性命一事,在清溪县乃至周边的乡邻间传开了。
“陈案首不仅是文曲星下凡,怕还是华佗在世呢。”
诸如此类的赞誉,不绝于耳。
陈平安也因此在乡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爱戴与敬重。
府试高中带来的名望,加上新作物推广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利益,以及偶尔施展医术救助乡邻积累的口碑,让陈家在小河村的地位,已然稳如泰山。
书坊的生意,在陈平安那些超越时代的经营理念和钱掌柜的精明打理下,如同滚雪球一般,越做越大。
不仅在清溪县城站稳了脚跟,甚至还在周边几个县城,也开设了分号。
番薯、玉蜀黍等新作物,也因为其高产和独特的风味,成了南淮府一带炙手可?的紧俏货。
陈平安顺势引导村民们扩大种植规模,又与墨韵斋以及李翰林家族的商路深度合作,形成了一条从种植、初加工到销售的完整链条。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已是两年寒暑悄然逝去。
这两年间,陈平安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超越时代的眼光,在家乡的事业经营得风生水起。
当初那个略显拮据的陈家,如今已是清溪县数一数二的殷实大户。
良田千亩,商铺数间,作坊若干,家中存银更是难以计数。
昔日困扰陈家的柴米油盐之忧,早已烟消云散。
陈平安也从一个略显青涩的少年,成长为一个身形挺拔、眉宇间带着几分沉稳与自信的青年。
这两年里,少年不仅在经营家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武功和医术的修炼上,也从未懈怠。
鬼谷先生传授的内功心法,早已运转自如,体内内息充盈,举手投足间,都带着一股莫名的力量。
而那些基础的医理和针灸之术,也在几次实践之后,愈发纯熟。
秋去春来,又是一年丹桂飘香时。
南淮府三年一度的乡试,已然迫在眉睫。
这两年安稳富足的日子,并未消磨陈平安的进取之心。
科举之路,依旧是少年心中最重要的目标。
乡试的难度,远非府试可比。
整个南淮府,乃至周边数个州府的秀才精英,都将汇聚一堂,争夺那寥寥无几的举人名额。
陈平安深知,想要在这场更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单凭闭门造车,是远远不够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1页 / 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