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笼资金,王石说:“现金为王不是保守,是活下去的常识。”
企业的“发芽期”,现金流的核心是“活下去”:就像幼苗必须优先保证根系供水,哪怕暂时不长高,也要让水分先流起来。那些倒下的巨头(如德隆系、海航),不是死于规模不够,而是死于现金流的“血管堵塞”——这是“看山是山”的残酷:现金流断了,一切战略都是空谈。
1.3 国家:现金流是经济循环的“主动脉”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国推出4万亿刺激计划,本质是通过政府投资(财政现金流)激活市场流动性:基建项目带动钢材、水泥等行业复苏(企业现金流回暖),工人工资上涨(个人现金流增加),消费回升反哺企业(形成闭环)。这就像给干旱的森林人工降雨,先让水流起来,再等待生态自我修复。
反之,20世纪90年代的阿根廷金融危机,根源是“外汇现金流断裂”:外贸逆差导致美元储备耗尽,政府无法偿还外债,货币大幅贬值,百姓拿着成捆的比索却买不到进口商品——国家的“现金流”一旦枯竭,再完善的制度也会如沙筑的城堡。
国家的“根系”,是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税收是“吸水”,支出是“供水”,汇率是“水分浓度”。当水流顺畅,企业有订单,个人有收入,经济这棵大树才能枝繁叶茂——这是“看山是山”的宏观印证:现金流的流动效率,决定着经济体的生命力。
第二章 看山不是山:现金流是价值的镜像——破执的“光合作用”
2.1 从“钱”到“信任”:现金流的隐性密码
小米初创时,雷军采取“预售模式”:用户先付款,小米再生产。这种模式看似“缺钱”,实则是用用户的预付款构建“信任现金流”——每笔预付款都是一张“信任票”,既解决了生产资金(显性现金流),又验证了市场需求(隐性价值)。
三年后,小米估值翻了100倍,投资人说:“我们投的不是手机,是用户愿意提前交钱的信任。”这正如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所言:“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现金流只是交换的记录者。” 此时的现金流,已超越“钱”的形态,成为“用户认可”的镜像。
破执第一层:不再执着于“现金多少”,而关注“现金流背后的信任值”。就像树的叶片,光合作用制造的不仅是养分,更是“吸收阳光的能力”——用户愿意为你的产品提前付费,比账上躺着千万现金更有价值。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