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抱怨里的黄金矿脉
2.1 痛点=未被满足的需求×100倍痛苦
2017年,瑞幸创始人钱治亚站在星巴克门店前,发现两个扎心事实:一杯咖啡30元以上的价格,让年轻人“想喝又心疼”;购买必须到店,让忙碌的上班族“想喝又没时间”。这两个痛点,如同埋在咖啡市场的“地雷”——显性需求(想喝咖啡)与隐性痛苦(贵+麻烦)的叠加,催生了“高性价比+外卖咖啡”的瑞幸模式。
数据佐证:瑞幸成立3年赴美上市,靠的正是对“价格敏感型咖啡需求”的精准打击,2023年门店突破1万家,证明痛点的商业价值。
2.2 用JTBD理论拆解痛点:用户“雇佣”产品完成任务
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创新者的任务》中提出**“Jobs To Be Done”(JTBD)理论**:用户不是买产品,而是“雇佣”产品完成某个任务。比如,用户买钻头,是为了“打洞”(任务),痛点可能是“钻头太钝(效率低)、噪音大(体验差)、价格高(成本痛)”。
案例实践:Uber解决的核心任务是“快速可靠到达目的地”,痛点是“出租车打不到(效率)、绕路(信任)、支付麻烦(体验)”。通过“实时定位、价格透明、线上支付”,Uber把每个痛点转化为产品优势,颠覆全球出行市场。
2.3 反向思考:把自己当用户,从抱怨里找答案
张小龙做微信时,最大的痛点是**“自己和朋友联系太麻烦”:短信费贵、社交软件体验差、沟通不连贯。他带着“解决自己痛点”的心态做产品,让微信从“免费通讯”切入,逐步延伸出语音、视频、朋友圈等功能——“最好的产品经理,首先是自己产品的重度用户”**,这是张小龙的产品哲学。
第三章 需求与痛点的转化方程式:从痒点到尖叫点
3.1 转化公式:(痛点×解决方案)^需求密度=商业爆点
特斯拉的诞生,完美诠释这个公式:
- 痛点:传统燃油车“污染、依赖加油站、智能化低”(×3倍痛苦);
- 解决方案:电动化(环保)+超级充电桩(补能)+智能驾驶(体验)(×3倍创新);
- 需求密度:全球对“能源转型+科技体验”的渴望(^3倍趋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者相乘,成就特斯拉市值破万亿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