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影院“捆绑放映”(好片与烂片打包)。最高法院判决“制片厂必须剥离影院业务”,看似削弱了大公司,实则打破垄断——独立制片商(如环球、联美)获得公平放映机会,导演、演员得以摆脱制片厂长期合约(如伊丽莎白·泰勒1950年代成为自由演员,片酬暴涨),催生了《正午》《后窗》等风格多元的作品。这种“规制性创新”证明:适度的政府干预反而能激活市场创造力。
二、地域基因:自然馈赠与产业集群
好莱坞的诞生,从地理角度看是一场“气候决定论”的胜利。洛杉矶的阳光、地形与区位,为电影产业提供了独一无二的生长土壤,使其从纽约的附属品,逆袭为全球影业中心。
地中海气候造就“永不停机的片场”。洛杉矶年均320天晴天,平均气温18-25℃,这种气候对早期无声电影至关重要——当时摄像机依赖自然光,阴天或寒冷天气无法拍摄。1910年,导演大卫·格里菲斯为躲避纽约的冬季,带着剧组来到洛杉矶,发现这里“全年都能户外拍摄”,随即在此建立制片厂。相比之下,纽约年均阴天120天,芝加哥冬季严寒,欧洲则多阴雨,好莱坞的气候优势让拍摄效率提升30%以上。阳光还塑造了影片风格:早期西部片(如《火车大劫案》)的明亮画面、《乱世佳人》中的南方暖阳,都离不开洛杉矶的自然馈赠。
好莱坞山的“地理隔离”催生产业集群。洛杉矶西北部的好莱坞地区被圣莫尼卡山与洛杉矶盆地隔开,形成相对封闭的空间——这种隔离性使其既能远离东部财团的直接控制,又能将导演、演员、技术人员聚集在10平方公里内,形成“拍摄棚-道具库-后期车间-发行公司”的产业生态。1920年代,好莱坞大道周边集中了50家制片厂、200家道具公司、100家服装工坊,一个剧组上午在华纳片场拍室内戏,下午可到环球影城拍西部小镇外景,晚上在派拉蒙后期车间剪辑,这种“30分钟产业链”极大降低了协作成本。正如导演比利·怀尔德所言:“在好莱坞,你早上想到一个创意,下午就能找到所有需要的人把它拍出来。”
与硅谷的“技术联姻”引领产业升级。好莱坞与硅谷相距仅350公里,这种地理 proximity 促成了电影技术的革命性突破:1977年,乔治·卢卡斯的“工业光魔”(ILM)在旧金山湾区成立,用计算机生成图像(CGI)制作《星球大战》的太空场景,开创数字特效时代;1995年,皮克斯(位于爱莫利维尔)与迪士尼合作的《玩具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2页 / 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