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平衡术”——“第一主义”驱动的极致竞争
三星的文化内核,是“李氏家族绝对控制”与“职业经理人专业执行”的奇妙混合。“第一主义”(务必做到行业第一)的信仰与“危机意识”的淬炼,让其在“保守与激进”的摇摆中,始终站在产业变革的前沿。
1. “家族集权+职业经理人”的治理悖论
三星的治理结构,是韩国财阀“控制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典范,李氏家族以“不到5%的持股”掌控集团,职业经理人团队则负责“专业化运营”:
- 李氏家族的“黄金股”控制:通过“交叉持股”与“无投票权优先股”设计,李氏家族(李在镕及其子女)仅持有三星电子2.8%的股份,却通过控制“三星物产”(集团控股公司),间接掌控三星电子、三星显示器等核心子公司的决策权。这种“以小控大”的结构,确保家族对“战略方向(如进入或退出某行业)”拥有绝对话语权。
- 职业经理人的“执行力红利”:三星的“社长团”(高管团队)几乎全由“非家族专业人士”组成,多毕业于首尔大学、KAIST等名校,且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如三星电子CEO金奇南曾在麻省理工学院深造)。他们负责“日常运营与技术落地”,推行“数据化决策”(如新产品立项需通过“市场规模、技术壁垒、盈利周期”三维评估),避免家族决策的“情绪化风险”。
- “太子培养”的传统与变革:李氏家族继承人需“从基层轮岗”:李在镕(现任会长)曾在三星电子的日本分公司担任普通职员(负责销售),后轮岗至半导体部门、战略规划部,历时15年才进入核心决策层。这种“基层历练”让继承人既能理解“一线疾苦”,又能掌握“全局视野”,平衡“家族意志”与“企业利益”。
2. “第一主义”与“危机意识”的文化双螺旋
三星的每个业务板块,都刻着“要么第一,要么退出”的烙印,这种“第一主义”(????)与“危机意识”(????)相互交织,形成独特的竞争文化:
- “除了老婆孩子,一切都要变”:1993年,李健熙(李在镕之父)发动“新经营运动”,在德国法兰克福的经销商会议上,当众砸碎质量不合格的三星手机,提出“不追求数量,只追求质量”,要求“所有产品必须做到全球前三,否则停产”。这场运动让三星电子从“廉价模仿者”转型为“技术创新者”,1995年关闭了微波炉、电风扇等“无法做到全球前三”的业务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4页 / 共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