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风险资本的“耐心押注”:硅谷的VC(如Founders Fund、DFJ)容忍“长期不盈利”,2008年SpaceX濒临破产(3次火箭爆炸,账上仅够一次发射),Founders Fund追加2000万美元投资,合伙人彼得·蒂尔说:“我们投资的不是火箭,是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的可能性。”至2020年,SpaceX累计融资超70亿美元,投资者包括谷歌、富达等巨头。
- 供应链的“快速响应”:硅谷及周边的“精密制造集群”(如加州圣何塞的半导体工厂、华盛顿州的复合材料公司)为SpaceX提供“定制化部件”:猎鹰9号的 Merlin 发动机涡轮泵,由硅谷初创公司“Masten Space”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交付周期从传统的6个月缩短至2周;星舰的耐高温瓦片(抵御重返大气层高温),由加州“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公司研发,成本仅为航天飞机瓦片的1/10。
2. 马斯克的“南非烙印”:冒险、叛逆与“第一性原理”
马斯克出生于南非比勒陀利亚(1971年),其成长经历塑造了“对抗权威、拥抱风险”的特质,这与SpaceX的“激进创新”高度契合:
- 童年的“孤独与好奇”:马斯克从小沉迷科幻(如《银河系搭车客指南》),10岁自学编程,12岁卖出第一个软件(太空游戏“Blastar”,赚500美元);因不满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17岁独自移居加拿大,这种“逃离舒适区”的经历,让他后来敢于“逃离地球”(殖民火星)。
- “反传统”的问题解决方式:南非的“资源有限”环境,让马斯克养成“用低成本解决问题”的习惯(类似印度的jugaad思维)。例如,传统火箭的“分级分离机构”复杂昂贵,SpaceX用“简单的气动分离”替代,成本降低80%;NASA的火箭燃料管道用“精密焊接”,SpaceX改用“3D打印整体成型”,减少90%的零件数量。
- “危机中的偏执”:南非经历让马斯克对“生存威胁”敏感(如种族冲突),这转化为对“人类灭绝风险”的担忧(小行星撞击、核战争),进而催生“多星球生存”的执念。他在2002年创立SpaceX时明确:“核心目标不是赚钱,是让人类成为多星球物种,最终在火星建立自给自足的城市。”
三、文化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第3页 / 共9页